来源:
2017-06-19 16:16张淳艺
高考过去两周,考生和家长又为填报志愿忙碌起来。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有效高校和专业,一些报考辅助机构和填报志愿APP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有些一对一辅导服务机构,费用高达万元以上,但“天价”也挡不住家长的热情。
填报志愿被称为“第二次高考”,直接决定考生未来的职业与幸福。不过,考生涉世未深,家长又远离高考多年,往往对填报志愿两眼一抹黑,希望向外界寻求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辅导机构和软件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不得不说,动辄数万元的天价收费,可谓趁火打劫。辅导机构恰恰是抓住了考生家长的心理需求,从而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但有时候花了钱也未必能得到满意服务。眼下志愿辅导行业门槛很低,鱼龙混杂,有些并不专业的机构也逐利而来,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尽管收费不菲,尽管未必靠谱,广大家长依然对志愿辅导机构和线上报考神器趋之若鹜,值得深思。对此,有专家建议,家长自己应多研究,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不能将任务全面托付给机构和网络。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填报志愿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技术活”,对相关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往年招录情况等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考生和家长在这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需要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和帮助。
物以稀为贵,天价志愿辅导源于供不应求的市场矛盾,折射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公共服务缺位。一直以来,各地学校都存在重考前指导、轻考后辅导的现象,考试前对考生百般呵护,关怀备至,考后则马放南山,撒手不管。为规范招生行为、严肃招生纪律,教育部门还专门出台规定,严禁高校招生工作人员、中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代替或干预考生本人填报志愿。诚然,志愿填报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属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不越位不等于能缺位,志愿填报作为高考升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考生收集信息,分析利弊,制订方案,在充分尊重考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目前,一些地方的志愿填报辅导,还停留在举办公益讲座,泛泛地讲一些注意事项,这显然不能满足考生和家长的多元需求。在信息化时代,有关部门应主动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公益性的大数据平台,全面准确地向考生提供有关高校和专业的招生信息,引导考生在全面掌握信息、综合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填报志愿。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老师,组建公益服务队伍,为有需求的考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咨询和帮助。
志愿辅导公共服务的补位,不仅对于考生个体大有裨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有利于人才的合理、优化配置,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重任在肩,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