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老康的“大”和“小”

 2017-05-12 09:26  来源:

杨 明

大巴车从昭通城出发,我们要抵达的是大关县木杆乡银吉村已故村支书、优秀共产党员康富明的故居,学习老康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神。车上,大家提议弄一个即兴节目“歌曲接龙”,不会唱歌的我满头大汗朗诵了自己出差归来在铁皮火车上写下的一首诗,里面有一句“夜归人藏身乡野,昼行者躬耕山水”,很契合老康扎根基层、行走村野、躬耕山水的基层村干部特点。

大巴车在山路上行走,山路两旁葱郁的竹林跃入眼帘,有同事说这些竹林都是当年老康带领村民栽下的,如今成为了村人的致富林。

抵达银吉村,沿着拾级而上的台阶,老康的很多事迹都在引领我们向上再向上。

老康故居前他的塑像矗立在大山前,我们默默向老人鞠躬致敬后,走进了简洁温馨的一排老瓦房中,房间里的陈列柜里摆满老人获得的荣誉证书,墙上贴满各种奖状和他坚持党性学习修养的心得体会,有谆谆教诲年轻党员同志学习前进的心得体会,有帮助群众解决实事难事后的感悟,更有坚持党性修养,完善提升党员责任义务的所思所想……

走进房间,里面都贴满各种他自己坚持学习提高的思想和工作总结性语句。简陋的小屋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板壁房苍老却光洁,地面是泥土夯平的竹子扎成的楼面,上年头的竹子笔直却无任何朽腐,堂屋里一个小火塘火很旺,窜出火苗。村民告诉我们,当年村民烧火煮饭是砍伐木柴竹子的,他倡议大家不要砍伐,带头烧起炭火炉,这个小火炉就这样伴随老康一生,也留下了银吉村的青山绿水,老康去世后,这个小火塘的火也从没熄灭过。

从村里群众的口中得知,老康在担任村支书的几十年时间里,做过的事很“小”,小到哪家孩子因为贫穷没有读上书,都记在心里,翻山越岭去做工作,小到哪户因为人手劳力不足无法点种都组织人去帮忙,小到村里的路被泥石流冲毁他都带着群众抢修,小到村里孩子考上大学因为贫穷读不起书,他也带头借钱资助孩子读书,小到田地里种什么他都要管,小到大竹笋什么时候开始打怎么卖出去他都要管,小到家里妻儿他都管不上……

老康做的一些事情村民记得也很“大”。大到党的精神和要求他带头执行并要每一名党员带头落实,大到村里的产业之路怎么规划他亲自去抓,大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的精神落实怎么落实到户到人,大到他在下乡途中病倒也不当回事,大到村里有人违反政策法规他严肃处理不留情面,却在晚上默默将一袋洋芋、一袋包谷放在被处理人孤苦无依的老人门前,大到他眼里容不得半点私心却有一颗无私无畏的公允之心,装着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爱和情……

在默默观看完老康事迹的专题片后,洪亮的国歌声中,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脑海里留下关于老康的形象的几个数字:20多年来带领群众义务修路护路;34年来当好村支书带领群众发展致富;48年誓言无声,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精神风貌和精神支柱党龄;12次被各级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万亩笻竹和万亩方竹如今郁郁葱葱,成了银吉村村民的致富竹;2000余村民开始逐步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

新闻工作者传播的是社会温暖和人文关怀,反映的是时代发展进程中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质。我们学习老康,就是要学他身上的泥土味,扎根基层、服务社会,躬身社情民意,感知群众苦乐,写出有温度、态度和硬度的新闻,为自己今后的新闻从业找准向度,构建人生的经纬度,心里时刻守住一名共产党员的底线,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阳光下,我们在老康的塑像旁重温入党誓词,向老康响亮地报出了宣誓人的名字——

共产党员!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