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精神”富起来

 2017-04-05 08:41  来源:

李云飞

脱贫致富奔小康,不只是“奔”着吃穿去,那样的日子与牛马吃草有何两异?物质富起来还要精神富起来,否则,不叫真正富起来。

假日没事,我总喜欢徒步郊外,看看农家,赏赏花朵,既养心又养身,一举两得。一日,我游至郊外一户正盖新房的农家,男主人是 一位50出头的老汉,三个儿子,一个姑娘,都成家了。他当爷爷又当外公,甜蜜得哼着小曲。我经常走这条道,与他算是老熟人。他见了我,笑眯眯地打招呼:“你好,好长时间不见了,忙吗?”“不算忙,这久跑别处去了!”“难怪,怕有半年没见你了!”他一边说一边接过老伴泡的茶递给我,“没办法,小儿子还是土墙房,老大老二我们都盖了,摆不平呀,趁政府给点补助,也给他盖一路新房吧!”“准备盖几层?”“想盖三层半,我们只有能力盖一层,剩下的他出钱!”他摸着已盖起两层的毛屋,“我们的任务已完成,其他的只有他自己想办法!”“没其他想法了吗?”“没有了,农村人就这命,活一天算一天!”“小儿子打工回来了吗?”“回来了,一会就来!”

我与老汉正说话,小儿子和小儿媳妇来了,还领了一个泥水匠来,说是看房子,房子完工后包给他装修。当着我的面,小儿子埋怨说:叔叔,你给评评理,大哥二哥的两层房子都是老人盖的,轮到我,老人只负责一层,太偏心了!“就是……就是……”小儿媳妇一脸的不高兴,附和着说。还没等我说话,老汉发话了,“不要找话讲,给你说清楚了的,我们没钱了!”“都是你们生的,为什么不一样对待?”小儿媳妇提高了嗓音。老伴听不下去了,“我们还生错了?当年认得是这样讨债,还不如不生了!”小儿子低着头没开腔,小儿媳妇还在抱怨:“农村哪家不是这样,生得起就要养得起,不是与你们争钱,而是争个道理!”老汉一副无奈和理亏的样子,不说话了;老伴仍气鼓鼓的,但似乎也找不到话说。

我离开这家人,想了很多,难道这就是老汉说的命,养儿防老只会防不胜防,啃老倒成了天经地义的事?难道这就是小儿媳妇说的,农村哪家不是这样,生得起就要养得起,就为了争个理?难道这样的“精神”贫困还要“不走样”地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还了解到,这种“传承”不仅是农村,城里也普遍存在,一些人家儿女一大帮,老人的生老死葬同样是问题,薄养厚葬的现象仍然突出,借“死人”发财的事仍腐蚀着不少人的灵魂。一些被称为“暴发户”的人家,富得只剩下了钱,为富不仁,独霸一方;穷得也只剩下了钱,脑袋空空,六亲不认。

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否则,物质进入了小康,精神仍贫穷,这样“残缺不全”的日子怎能美满幸福?肯定好不了!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