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我市脱贫攻坚发展

 2017-03-28 10:32  来源:

王志强

在昭通市四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郭大庆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我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基本市情,昭通只有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助推脱贫攻坚发展,才能在2020年,实现摘帽出列脱贫目标,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

就脱贫攻坚中的扶贫而言,扶贫的“扶”就是“供给”;“贫”就是“需求”,扶贫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精准扶贫其实就是要解决扶贫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昭通市情来看,要解决好这样的需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六大战略”且“六大战略”中又以脱贫攻坚战略为统领,为第一大战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看待我市脱贫攻坚战略?

供给侧主要由五大要素组成: 第一个要素是人口和劳动力。我市农村还存在大量“相对富余劳动力”,在脱贫攻坚中,要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就业脱贫一批,到2020年,每年稳定输出劳务就业和产业工人150万左右,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既可以增加和稳定劳动供给,减轻人口成本上涨压力,又可以扩大房地产等消费,创造新的需求等。第二个要素是土地以及附在土地上的资源。如果土地能自由流转并适当集中,农业生产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但在广大的贫困农村,土地能自由流转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曾经深入114户建档立卡户中进行调研。在调研中涉及“精准扶贫工作中,如果需要土地流转,你家愿意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愿意”的有84户,占73.6%;选择“不愿意”的有30户,占26.4%。有四分之一的贫困群众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因此,我们在精准扶贫中还得把工作做到家,做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用供给侧的理念激发群众,让他们自愿把土地拿出来进行流转,充分解除土地的供给抑制。第三个要素是资本。我市属于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缺乏足够的增长亮点,对金融机构吸引力不足,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有限。如果把金融抑制放开,制定合理的甚至是优惠的企业准入政策,再创造健康有序的融资环境,就会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我市。第四个要素就是技术和创新。技术和创新的供给抑制,可以说是制约我市发展且不能超越发达地区的最大短板。第五个要素是制度本身。应该加大制度创新,释放发展红利,应当鼓励和支持基层改革探索,解决好市场活力、基层动力、环境竞争力问题,通过制度改革来提高经济潜在的增长率。从我市的现实层面来看,在实施“六大战略”中,要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解决好脱贫攻坚、交通发展、产业培育、城市化发展、教育、生态等六大方面的问题,助推昭通跨越发展。

脱贫攻坚中如何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应把“投入侧”改革作为扶贫供给侧改革重点。精准扶贫应重点在围绕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投入基础上,整合扶贫资金,坚持先难后易、缺啥补啥的使用原则,办最急需办的事,结合我市而言:

一是产业扶贫。在产业发展上,要立足我市山地特色农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我市苹果、天麻、花椒、核桃、竹子、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特色林业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创新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打造一批农业龙头“小巨人”企业,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综合产值1000亿元、增加值220亿元以上。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增加致富渠道,赚到更多的“真金白银”。

二是基础扶贫,尤其应突出交通扶贫。在重点解决我市交通网络形成的基础上,应对825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实行全覆盖,因地制宜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三是教医扶贫。着力解决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抓好18个教育补短板及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

第二应把“投入侧”作为扶贫“供给侧”管理的重点。精准扶贫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因此,任何扶贫项目落地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做到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切忌铺摊子、讲场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否则不但没有达到扶贫的目的,反而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因此,不能只放在最后检查验收的“产出侧”上,要把扶贫管理的重点前移,把“供给侧”管理重点放在“投入侧”上。

第三用“供给侧”理念激发贫困群众主体意识。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但是,在精准扶贫中,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扶贫、脱贫是政府、是上级、是党员干部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因此“作壁上观”,究其原因除了少数贫困群众自身具有懒惰思想外,主要还是以前扶贫工作中,大水漫灌,“供需错位”伤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应得利益。加强扶贫供给侧改革,注意“六个精准”,就能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致富增收脱贫。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