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滇开新局!《新华每日电讯》整版聚焦云南
读新闻 2023-12-04 11:04 来源:云南发布
12月4日
《新华每日电讯》新华关注·各地版
整版聚焦云南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经过新时代十年奋力赶超,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4位提升到第18位,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对标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实施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深入实施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现代化建设开启新篇章。初冬时节,昭通市大关县竹林郁郁葱葱,竹笋加工厂一派繁忙。有着竹资源628万亩的昭通市,今年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惠及农户53万户。从竹笋、竹材、竹编到竹海旅游,苍翠竹海带富了一方百姓,成为当地人的“幸福不动产”。“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实现。”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云南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独特,丰富的绿色能源、矿产资源、高原特色农业资源、文旅资源、生物资源,是加快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最大本钱。”立足资源禀赋,云南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壮大资源经济——资源丰富是云南建设产业强省的坚实支撑。发挥气候立体、产品多元优势,云南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动云花、云茶、云果等产品更好走向世界。发挥清洁能源优势,云南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和新能源电池基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云南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旅游热度保持高位运行。
发展口岸经济——边境口岸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云南制定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国率先启动智慧口岸建设,完善口岸配套设施,提升查验保障能力,整体通关效率保持全国领先。云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晨阳介绍,今年以来,云南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磨憨公路口岸平均日通关量由360辆增长到900辆以上,河口公路口岸通行时间由30分钟缩减到10分钟。振兴园区经济——产业园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云南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促进15个国家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特色优势园区。2022年,全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三大经济”加持下,云南产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成效显著。云南省统计局介绍,产业投资成为云南投资增长的主引擎,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蓄积新动能。今年前三季度,云南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9%,占全部投资比重近半。“从洽谈到项目签约仅用28天,建成厂房只用了4个月。”谈起公司为何入驻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盈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超亚为当地的营商环境竖起大拇指。水富市采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措施,引入一批企业,将过去的荒坡变成了投资的热土。“没有好的工作作风,就跑不好新时代的接力赛。跑不出加速度,就闯不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王宁表示,在全省来一场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这既是加强作风建设、改善营商环境、锻造过硬队伍的重要抓手,也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心中无数、空喊口号、不推不动、不下基层、思想保守、急功近利、中层梗阻、找借口……云南列出干部作风中值得警惕的10种现象,在全省干部队伍引起强烈反响。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去年以来,云南每季度举行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有省领导讲话,有州市汇报,有省级部门发言,通常全程不到1小时。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项目工作法即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每项工作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完成时限等。一线工作法即鼓励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乡村振兴一线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典型引路法即不断总结发现典型,组织现场会、观摩会等让参会者学习借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云南省发改委牵头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开展土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攻坚行动,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持续推进省内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服务,全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7%。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广大干部不断增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徐畅江说,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更加明显。今年上半年,16个州市党政“一把手”累计外出招商111次、签约项目126个,在一线办公508次、解决问题1073个。因为自身腿部残疾、儿子患尿毒症,镇雄县罗坎镇大庙村脱贫户杨晓元家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政府给他家发放了1万元临时救助金,将他家5人纳入农村低保,为他儿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帮了我们家大忙。”68岁的杨晓元老人感慨,有了好政策,自己也要多努力。如今,他家儿媳妇在浙江务工,每月收入5000多元,他和老伴在村里的白茶基地务工,每年也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消除了返贫风险。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的镇雄县有56万脱贫人口,是我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县。脱贫之后,当地采取加强监测帮扶和兜底保障、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和鼓励创业等措施,帮助脱贫群众稳步增收。来自云南省乡村振兴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147元,同比增长15.9%。截至今年10月7日,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75万户91.86万人,稳定消除风险16.82万户63.59万人,风险消除率69.2%,其余均已落实帮扶措施。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云南坚持将人民幸福安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增收,加快补齐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让各族人民生活更富裕、更幸福。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上半年,云南城镇新增就业33.36万人,同比稳中有增;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2.86万人,其中省外务工人员首次超过400万人,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特色产业促农增收。最近,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坚果迎来丰收,让村民们喜笑颜开。村党总支书记王东权介绍,今年村里坚果产量6000吨以上,产值超过5000万元,“我们通过‘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700多户农户增收。”民生保障提标扩面。截至去年底,云南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286.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59.76万人,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今年,云南探索实施“新生儿出生即参保”的医保政策,全省已开通3000多个基层网厅可办理业务。
“我家是四代同堂,20多口人中有4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幸福快乐。”今年77岁的藏族老人和万春说起家里的情况,脸上洋溢着笑容。和万春老人的家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启别村它洒村民小组。这里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虽然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多年来和万春的大家庭和和美美。“大家都过上了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和万春说。启别村特色民宿 次仁培布 摄
和万春家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缩影。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3个省份之一。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践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承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有一块1951年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上面刻有当时普洱专区多位民族代表立誓后用汉语、傣语、拉祜语写下的签名,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云南各族群众的团结一心、友爱互助。云南已有13个州市、10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单位。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负责人说,云南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空间,使得“象往的地方”须臾可至,大流动、大融居的分布格局持续深化,云南成为各族群众追求“诗和远方”,和谐共居的交往交流交融之地。眼下,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蓝月谷景区内游人如织。一对对新人正忙着拍摄婚纱照,在雪山碧水间留下一抹靓丽的身影。蓝月谷景区所在的甲子村曾是贫困村,村民种洋芋、青稞,养牦牛、山猪,自发从事旅游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曾不足2000元。近年来,甲子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为来景区拍摄婚纱照的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平均每户有1人在景区上班,月均收入达5000元。截至目前,公司总计分红4600万元,全村人均分红18000元。“村民在家门口上班,用心服务景区游客,自觉保护雪山环境。”甲子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文江说,从“美丽的贫困”蝶变为“美丽的富饶”,甲子村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云南坚持以发展促团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等,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5.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14个州市通高铁或动车,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增强。竹瓦村是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独具傈僳族风情的边境村。近年来,竹瓦村依托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植被多样等自然资源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森繁瓦觅”蜂蜜商标,大力发展胡蜂、蜜蜂养殖产业。2022年,竹瓦村全村经济总收入15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8076元。“寨子里酗酒的人没有了,家家户户都忙起来了。”说起村里变化,村民吴佳敏笑了。竹瓦村是边境地区诸多幸福美丽村寨的代表。云南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省级统筹下达资金138亿元,高质量建设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推动边境地区形成共建共富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让边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的意识强起来,让边境一线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坚强屏障。现在,云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云南正通过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幸福花开”工程、“石榴红”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质升级。
冬日暖阳下,滇池大坝上群鸥翔集、游人如织。10月以来,春城昆明的“老朋友”红嘴鸥如约而至,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长途跋涉而来,将在这里度过长达半年多的时间。红嘴鸥在海埂大坝飞翔 图源:云南网
昆明是红嘴鸥南北迁徙的重要聚集点之一。自1985年以来,红嘴鸥已连续30多年来昆明越冬。来自上海的游客韦宁和家人一起专程飞来春城看红嘴鸥,“别的地方很难看到鸟和人这么亲近”。从近几年统计数据看,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数量基本稳定,每年均在4万只左右。“红嘴鸥选择昆明为越冬地,得益于这里提供了良好的湿地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形成了爱鸥护鸥的社会氛围。”昆明鸟类协会副秘书长王智斌说。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首次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并多次修改完善。1992年开始,昆明市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红嘴鸥保护专项经费,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持。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为保护红嘴鸥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民间,相关协会吸纳了众多的鸟类专家,给予红嘴鸥保护科学支撑,还吸引了300多名鸟类爱好者,带动游客和市民掀起了全民爱鸥护鸥的社会风尚。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湖水质持续保持IV类,环滇池生态带有湿地54处3.8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除了“老朋友”红嘴鸥每年到访,消失多年的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一度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彩鹮也在滇池之滨频频现身。目前,滇池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至175种。每到冬季,在滇池海埂大坝、翠湖公园等地,各种鸟类在空中翩翩起舞,成为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云南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筑牢生态根基,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凸显,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天更蓝了,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2022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7%。水更清了,实现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地更绿了,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2022年云南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23条措施和92项具体任务,推动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多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或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野生亚洲象迎来“婴儿潮”,滇金丝猴增至3800多只……在华盖木的故乡,自然保护地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拯救这一“植物大熊猫”。十年来,通过开展华盖木人工异株授粉工作,云南西畴将数百株华盖木植株移栽回原生地。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喜说,云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约占本省国土面积的29%,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0多个,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3%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西双版纳,一些一度难觅的传统傣药材也回归自然。长期以来,几乎每个傣族村寨都会保护一片水源林,林里就是一个长满傣药材的生物多样性群落。“朱蕉可以治胃痛、海船能清火解毒……”曼点村村民岩叫说,村民们通过林下种植传统傣药提高收入,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更高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介绍,云南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草生态建设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草原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质量逐年提高。“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西双版纳世居民族流传的谚语,诠释着最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初冬,在云南省昆明市城郊的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工人们打包、装运,忙得热火朝天。卷心菜、白菜、生菜……一箱箱蔬菜从这里出发,最快约30个小时,就可以送进老挝首都万象的市场。“现在是蔬菜出口旺季,每天有1000多吨蔬菜经中老铁路运至老挝。”中铁联集昆明分公司副总经理徐超说。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的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如今已迎来通车运营两周年。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 供图 杨林 摄
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区位优势突出。从昔日马帮铃响到今日动车笛声,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合奏曲回响在高山峡谷,云南正从边陲末梢变为对外开放最前沿。统计显示,开通两年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2400万人次,发送货物超2900万吨,货物运输覆盖老挝、泰国等10余个国家,品类由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冷链水果等2700多种。“依托中老铁路,云南正形成以昆明为中心,东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出辐射东盟国家、北上连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开放格局。”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说。中老铁路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的缩影。截至2022年底,云南“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外联内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形成。人享其行,货畅其流。云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通道”正向“通道经济”转变。在地处中越边境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载满化肥的列车沿着百年滇越铁路驶出国门,货车在河口县北山国际货场里川流不息,蔬菜、水果、电子产品和建筑材料将从这里远销海外。作为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今年前10个月,河口口岸完成进出口货量226.5万吨,同比增长11.4%,进出口贸易额138.8亿元,同比增长8.2%。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互促互进,云南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卫生等领域合作,筑牢民心相通的“连心桥”。云南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东介绍,截至今年10月,云南已与9个国家搭建了12个多双边合作机制,与37个国家缔结国际友好城市106对,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城总数达70对。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便利人员往来、促进地方经贸发展,昆明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推出“预约通关”“即查即走”和一次性办理通关手续等举措,全力保障出入境旅客高效便捷通关。截至11月18日,昆明口岸2023年出入境旅客已逾100万人次。2022年5月,昆明正式托管磨憨,全力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努力将磨憨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样板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示范区。2023年1至9月份,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627.6万吨,同比增长55.35%;进出口商品货值362.9亿元,同比增长9.92%;出入境人员106.45万人次,同比增长379.93%。不仅是磨憨,围绕做大做强口岸经济,云南正加快实施口岸建设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不断增强口岸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力。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浩一山说,通过不断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等措施,云南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今年前9个月,云南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1451.5亿元,占全省对外贸易比重达75.9%。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云南省不断发挥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能力,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与各国携手一起奔向未来。撰文:李银 伍晓阳 林碧锋 王长山 字强 张一诺 江文耀 赵珮然 吉哲鹏 丁怡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