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6-08-04 18:05毛利涛
盛夏七月,酷暑难耐,30余斤的书籍,近30摄氏度的气温,在坎坷不平、蜿蜒盘旋的山路一直上向上步行2个多小时,到达海拔1800余米、位于“天际”的极为贫困的海坝村民小组。这注定是一场艰辛而难忘的“旅程”;也是一场能让人感动与欣慰的“旅程”;更是“背篼文化”的乡村“突围”。
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求创新精准扶贫内容,引入心理扶贫和服务扶贫。心理贫困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单亲家庭、大龄贫困单身人士等特殊个体身上,对于他们的心理困惑、关爱缺乏等,要及时提供制度性的帮助,将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遏制并消除,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缺少服务的贫困群体,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为了确保贫困偏远山区的群众与留守儿童享受到文化惠民成果,大关创新地创建“背篼图书馆”,成立领导组、明确工作队员,拟定服务对象和日程,将一本本书籍送到交通不便、贫困度深、位于“天际”的偏远山区群众与儿童手中。在采访中还得知,当时图书馆馆长常绍慧在给文广旅局局长王飞汇报成立流动图书馆工作时,局长担心这样做,老是揭大关贫困山区的“底”,怕给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局长专程给大关县委书记陈刚汇报,陈刚当时对他们创新的工作方式表示赞赏,当即说:谁说揭了他的底,那就是他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只有他们把工作都做好了,才能没有这么多差异,你不要有顾虑,就放心的开展好此项工作吧。
在此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谁都想梳一个“光光头”,大关县委书记的这一态度不仅要有担当,更要有树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把党的任务、群众的困难放在心上,不怕揭“底”、不怕困难,逆流而上,这难道不是当今最需要的时代精神吗?
为了让所有的群众与儿童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大关县用背篼将一本本融入爱心与责任心的书籍送到交通信息不畅的地方,这是“背篼文化“的乡村“突围”。也算是昭通独特地域条件下和独特产物,更是创新思维方式的新服务载体。一条用背篼承载文化的精准扶贫之路,正在大关县交通不便的村寨延伸。而昭通各县区没有通公路的村寨还有很多,要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市市文体局也表示要动员各县区学习借鉴、结合实际,创新方式、创造条件,为边远贫困山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彰显了此时时代背景下地方党委政府的担当与奉献精神。
精准扶贫就是把所有的扶贫模式与帮扶都做到精准,相信通过类似大关“背篼图书馆”式的精准扶贫,昭通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一定会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