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被班长“骗”进了《昭通日报》

 2016-07-31 09:59  来源:

张广玉

我的班长是现任昭通日报社特刊部主任刘建忠,他是我在北京军区某部服役时的班长,为什么说是被他“骗”进了昭通日报社呢!这话还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1996年底,是我入伍的第二年,部队实行双休日,团里举办了两用人才培训班。我们班有个叫杨长安的四川老兵,他参加的是“新闻写作班”,听了两节课后,抵挡不了周末和战友们一起玩“双升”的诱惑,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诿不去,让我顶了他的“差”。为了能如实地向杨老兵汇报所学的课程,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听,仔细记笔记,没想到两节课下来,我竟然喜欢上了新闻写作。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每天坚持写稿,发稿,迫不及待地翻看所投出稿件的报纸,然而,希望越大所受的打击也越大,发出去的稿件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渐渐地,理想如肥皂泡般破灭,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就在我泄气想打退堂鼓时,团新闻干事胡立瑞一句“无论干什么事最怕一曝十寒”的话,使我悟出了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还要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九六年底,胡干事调到师政治部新闻报道组,在师报道组学习的报道员刘建忠则回到了我们团接替胡干事的工作,因为他是老兵,我更习惯亲切地喊他刘班长。

刘班长在新闻写作上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指导,给我讲了很多他学写新闻的辛酸事,被他授业老师新闻干事徐准关在办公室不让回宿舍睡觉逼着学习等等。从此,我在十二点钟之前也不敢睡觉,整日加班至深夜。

没事时,刘班长经常给我讲他的爱情故事,他在一家杂志上写的一篇文章俘虏了远在云南一个乡村女教师倩的芳心,最后又千里迢迢到山西找他,最后他们在只有一张红“喜”字的招待所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后来,刘班长为了爱情费尽周折从北方调到了南方,他兴奋地告诉我他调到了一个烟囱都会唱歌、蚂蚁都会跳舞的地方,使我非常向往云南,向往昭通。刘班长调走了,我便赶鸭子上架顶替刘班长负责团队的新闻报道工作,被逼上绝路的我采访、查找资料、撰写稿件,如饥似渴地钻研新闻报道业务,一刻也不敢懈怠。

之后的一段时间,刘班长经常在电话里给我讲他在昭通的故事,昭通的水果很丰富,昭通的气候很养人,昭通有汽车、飞机、轮船、火车,一应俱全。那时候,我就期望像刘班长一样拥有一个像倩一样的女人,想到了他们,就想到了云南,想到了昭通。

2006年底,穿了十二年军装的我离开部队,一个人辗转来到了昭通。我拿着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人民武警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的作品剪贴给报社领导看,报社领导看我“有才”,毅然决定将我留下。

在昭通的日子里,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你一个河南人,为什么要到云南工作?”是啊,论收入,东南沿海工资高,并且交通方便,条件优越。我也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不去?”直到2008年3月,我在昭通偏远山区一个叫大山包的地方找到了答案。那里海拔3000多米,农作物只能种植洋芋、苦荞、燕麦,人均收入连一千元都不到,他们的食物就是自己种植的洋芋和苦荞,吃一顿大米饭都是一种奢望。然而,那里却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陈光会和她的婆婆在那里当护鹤员一干就是25年。

2003年,陈光会的婆婆董玉兰已经做了12年的护鹤员了,患上了雪盲和关节炎,行动已经很不方便了。刚嫁入她家的儿媳陈光会了解到情况后,新婚的第二天一大早,便背起了婆婆的背篓为黑颈鹤投食。到2008年,陈光会做护鹤员已经整整5了,采访她时,脸上和手上长满了冻疮。也就是那一年,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黑颈鹤而掉进冰窟窿里差一点送了命。

采访陈光会和她的婆婆时,我的眼睛数次湿润。那一刻,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坚守”。我可以离开昭通,到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去,但她们不能,生活在那里所有的山里人都不能。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的命运和昭通这个偏远山区紧紧连在了一起。我用退伍费购买了相机、笔记本电脑和摩托车,穿梭于昭通的大山之间,见证这个贫困山区的变化与发展。

有一种崇高叫坚守。乌蒙山区人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感动着我也震撼着我。从2007年到昭通日报社至今,我骑着摩托车走遍了昭通的十县一区,用一支笔和一个相机关注着民生,关注着百姓的冷暖,关注着昭通的发展。我不计得失,有时为了一张照片而骑摩托跑一两百公里去拍摄,我的努力也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2009年,我通过事业单位补员考试成为了昭通日报社的一名正式员工,继续从事我喜爱的新闻采访工作。

在报社期间,我和刘班长的缘分依然延续着,他在晚刊部当主任,我是晚刊部的记者。后来,因工作调整,刘建忠到特刊部当主任,我又到了特刊部工作。再后来,我任特刊部副主任,配合刘建忠的工作,他这个“班长”的身份一直没有摘掉过。

我和刘建忠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爱好,他是河北人,我是河南人,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以前是战友,现在是同事,平时我们更像是兄弟。在我彷徨的时候,刘建忠会给我谈心,帮我驱散心中的阴霾,重塑工作信心。我们互相鼓励,齐头并进,为对方的进步与成功而高兴。

今年,我在昭通日报社工作十年了,仅骑摩托车采访就跑了10多万公里,获得各种奖项150多个,不仅囊括了云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中国城市党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和中国报业的新闻奖一等奖,2015年,我还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最佳作品奖和优秀记者奖,并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十杰青年摄影记者”称号,被昭通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指导委员会评为“敬业奉献模范”。特别是以我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摩托车记者》通过在全市巡回放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对我的认可与鼓励。

在昭通日报社十年,也是昭通快速发展变化的十年,我见证了昭通的发展变化,昭通也给予了我采访的激情和力量,让我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做人要懂得感恩,我被刘班长“骗”得心甘情愿,他不光是我新闻的领路人,进入报社的介绍人,更是我工作学习的榜样。一路走来,我在昭通也遇到了诸多困难,也遇到了许多关心帮助我的人,对别人的帮助,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爱《昭通日报》,更爱我为之奋斗了青春和汗水的新闻事业!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