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报
2023-11-27 09:07编者按
11月19日,“中国社科院论坛(2023)‘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合作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报在此摘登部分发言。
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
十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来看,与中国周边地区密切相关的6条重要经济合作走廊,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密切地串联起来,形成了相互嵌入式的区域合作利益共享网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多条线路,将中国同周边海上邻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海上合作网络。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这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和周边地区开展务实合作指明了路径。由于自然、历史、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陆地沿边九省区与内地相比,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发展仍然是边疆民族地区非常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十四五”规划对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作出部署,包括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承担战略功能的区域为支撑,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边疆安全,与动力源地区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强化人口和经济支撑,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边境地区等提供有效转移支付等。“十四五”规划还对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了具体安排,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实施促进边境地区发展工程等。尤其是提出支持新疆建设国家“三基地一通道”,支持西藏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促进400毫米降水线西侧区域保护发展。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这都反映出党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性布局。
边疆民族地区要牢牢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拓展区际互动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需要营造和谐的周边国际环境。要处理好“治国”和“治边”关系,坚持“治国必治边”战略;要处理好“一带一路”倡议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安全问题;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地位,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把握好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机遇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王延中 研究员 姚宇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和踊跃参与。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些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全球GDP的40%。
“一带一路”倡议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各国共同参与的新平台,为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动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生动阐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引领人类社会迈向更美好的未来,是推进世界现代化和大部分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伟大实践,在人类现代化史、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写照。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竞争加速升级,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虽有所获利,但非常不平衡,有的在全球化浪潮中自身发展动能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通过两极分化、掠夺别国等实现现代化,而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合作共赢方式实现现代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这种理念既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也秉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天下大同的理念,不仅惠及中国人而且惠及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
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族地区一般处在西部、位于边疆,在发展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步伐提供了重要契机。民族地区从过去相对封闭、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为充分利用多样的自然资源、丰富的人力资本以及推动国内大市场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均衡性至关重要。
民族地区现代化既是推进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这些年来,中国坚持全国一盘棋,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的战略布局考虑,大力支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民族地区已经和全国一道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地区在绿色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由过去主要依赖外部输入型的增长动力,步入外部输入型动力和自身发展动力相结合、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新阶段。要充分把握共建“一带一路”机遇,推动民族地区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
中国式现代化包括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民族地区要下大力气发展经济,加快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解放思想,准确把握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定位问题。一要深刻理解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与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关系。一般来说,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市场体系基础上的。如果把传统的市场体系比作绿皮火车,那么现代市场体系就是动车,高标准市场体系就是高铁。从发展路径来看,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是对标发达经济体标准的,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既要结合国际先进的制度,同时也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二要深刻理解高标准市场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作出了战略部署和明确要求;三要深刻理解高标准市场体系与强大国内市场的关系。高标准市场体系是我国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制度框架和机制基础,如果把强大的国内市场体系比作人的肢体和肌肉,那么高标准市场体系就是人的骨骼和神经系统。
其次,要打破市场壁垒,特别是民族地区要素市场要适应“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发展。一要打破劳动力流通壁垒,充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二要加强对新经济、新形态就业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三要畅通土地要素流转,优化土地使用结构,保障产业用地供给,深化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转改革;四要丰富要素配置方式,吸引知识和技术性人才,促进不同地区技术和市场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互补效应、带动效应;五要提升服务市场开放水平,丰富社会服务业供给,增强金融服务业竞争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
再次,民族地区着力补短板,下大力气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着力点。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以要素市场改革和建设为重点和突破点,以健全市场基础制度、优化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总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民族地区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要坚持三方面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
文明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 谢茂松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没有断裂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连续性,有中华文明传统所讲的大道在其中。这个“道”或者说是“道统”,既是自处之道,也是与别人相处之道,是追求“可大可久之道”。因此,我们要用文明史的大历史纵深与整全视野,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历史证明,互惠共赢才能够持久,才是可大可久之道。互惠共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易事,需要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作为支撑,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共建“一带一路”背后的底层逻辑、文明原理与哲学思维是什么。《论语》讲“忠恕之道”。什么叫“恕”?恕者,如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就是如心。什么叫“忠”?忠者,中心、尽己也。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办好自己的事,自己发展好之后,才有能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并带动他们共同发展。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中国力所能及的,这就是中华文明传统所讲的“中道”。共建“一带一路”基于彼此的利益需求,体现了《周易》所讲的“利者,义之和也”。什么叫“利”?就是要考虑到双方的利益,不是一方利益最大化,而是双方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利益才是可长久的,这样的义利观才是正确的义利观。
两千多年前,秦朝在北方修长城,长城内外成为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地带;在南方打通五岭,广州成为重要港口,意味着向海洋发展的开始。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唐宋元时期,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一体发展。元朝打通欧亚大陆,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此后,西方主导了全球化的步伐。今天,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这是陆海一体的全球化,需要回溯两千多年前从秦朝开始的、同时在北方和南方经略统筹陆海的战略思维,进而深刻认识文明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针对过去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秩序,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有曾经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共同历史记忆,中国经验对于这些国家的启示既在经济上,也在政治上,或者说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中国经验首先是在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不干涉别国内政。在经济上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是搞好基础建设(包括新基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这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有为与市场的有效相结合。政府要抓好教育,组织民众,激发民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此外,中国具有身处亚欧大陆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中国还要发挥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区域经济枢纽辐射周边国家发展的作用,比如新疆自贸试验区对于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广西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大通道对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现代化同样也要植根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样也要有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主体性,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中央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 褚松燕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以浙江义乌为例,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追随共建“一带一路”脚步,十年间,超过6000趟“义新欧”(义乌—新疆—马德里)中欧班列往来驰骋,累计运送货物超过50万标箱,有效助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也大大增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的商贸往来,从而把不同国家的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实现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源泉。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些年,民族地区经济增速加快,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很明显。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重,防范重大风险隐患,激发各族群众内生动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倡导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总之,民族地区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贡献。
疆霍尔果斯站准轨场鸟瞰(2023年9月6日摄)。新华社发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