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杂感

 2016-03-18 16:28  来源:

刘静涛

记者职业是一份非常辛苦的职业,花在采访路上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远远大于思考和写作的,有时候联系一个采访对象的大费周章,让人无比的焦灼和无奈。有的人选择知难而退、知难而等待、知难而被动,有的人选择主动和坚持。前者大抵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后者往往迎来了新闻写作的累累硕果。

都说“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此话一点不假,只有尽量接近新闻事实,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跟着朱德华老记者跑过一次采访,是茨院乡朱仕林跳井救人的。当时报社同事毛利涛向我透露了这个新闻线索,我按照他提供的联系方式迅速到医院找到了朱仕林,向他了解了救人前前后后的事情,洋洋洒洒原原本本把故事叙述了交到总编室。稿子被朱德华看到了,老记者主动提出要带我和记者朱鹏前往重新采访。

朱老师带着我们去了茨院乡政府,由一个副乡长帮助协调联系,赶到朱仕林救人的村子里,就在井边,我亲眼看见了什么叫做深度采访。乡邻们大多在家,很多事件亲历和见证者也在场,朱老师一个一个细问,救人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模仿求证。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才发现我第一次采访的一个重大纰漏:其实根本不是一个人跳井救人,在朱仕林之前还有3人跳下去,只不过朱仕林的救援最为有效,而且采访时他能提供的事实,也只是他了解到的事实。这件事让我深受教育,也很为自己采访的不深入和不全面而惭愧啥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就是我啊。有时候不要以为整个事件像你了解到的那般简单,多方求证才发现,你可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

这段时间单位派驻挂钩扶贫村的几位同志来自基层一线的采访报道成为了新闻点击的热点,究其原因,还是他们扎根基层,吸收养分,最大限度接近甚至参与到了新闻事实中去,才写出了这一批鲜活生动、力透纸背的新闻报道。其中,来自汪舒的采访报道《黄泥湾,群山之巅的村庄》,有深度、有感情,有事实的描述、有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客观全面极具震撼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偏远贫困村落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和那里的人们求变、发展的强烈愿望。

其实采访的过程就是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过程,就像蜜蜂采蜜,这朵花爬爬,那朵花爬爬,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但只有辛苦的汗水,才能换来甜蜜的味道。

我们单位的摩托车记者张广玉最近再添荣誉:被评为中国地市报杰出摄影记者,应该说这也是对他多年来辛劳的一个回报。张老师干工作主动,随时竖着两只耳朵捕捉新闻线索,有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出现,立刻骑着摩托车奔赴一线,带回来现场的图片和文稿,从来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屡次做到了将个人性命安危置之度外。

记者行业考验的不仅是业务水平,其实更多的还有对于坚韧、耐劳、奉献等品质的考验,一个人记者业绩的取得,往往跟付出是成正比的。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