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好习惯造就好记者

 2016-03-15 17:08  来源:

李云飞

从很大程度上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但影响自己走向成功的是好习惯。从事新闻工作也一样,好习惯造就好记者!

养成思考习惯,才可能增强发现能力

新闻不仅是“走”出来的,也是“思”出来的。思考能力越强,观察事物的能力越强,发现新闻的能力也就更强。新闻敏感是一种顿悟,来源于“思考”之中。同样一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考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因此,常有这样的情况,张记者下来“视而不见”的事,李记者却发现是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发表后产生较大影响,评奖时获得大奖。之所以有这样的天壤差别,就在于一个会思考、一个不会思考。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不会和不善思考的记者,只会陷入迷茫、被动挨打,采写不出好新闻。

养成思考的习惯,脑子里就会装着几个甚至几十个为什么?在采访过程中才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新鲜事,采写出“不一样”的新闻。这种思考,横向、纵向、逆向都要善于运用,才会有大发现。我们“走转改”了这么多年,与产出的好新闻不成正比,关键的原因就是不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才会吃透政策,看清事物本质,上下结合,找到结合点,推陈出新,发出积极的新闻导向,影响社会文明进步。

记者的眼光要“与众不同”,善于思考这种习惯能强化这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形成独特的见解和捕捉技巧。

养成超前习惯,才可能快中赢得先机

新闻就要讲求“新”味,时过境迁的报道令人乏味。养成超前习惯才可能一步快、步步快,打好新闻主动仗。一位成功的记者说,他已养成起早贪黑的习惯,第二天要做的事,头晚上就想得清清楚楚的,从不错乱。因此,他采写新闻总是胸有成竹、顺心顺手。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稿件,其中获得不少大奖。用他的话说:采写新闻也要抢抓机遇,人勤春来早,事事主动就会事事走在前,减少遗憾!

好记者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除非头晚熬更守夜过头,否则,他们都在忙碌之中。他们舍不得浪费一丁点时间,经常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陪伴不了妻子或丈夫。他们的精力和时间都贡献给了新闻事业。一般来讲,他们都把热爱融入新闻中,写稿不过夜,熬更守夜就是执着的追求秉性,才采写出一批又一批令读者称赞的精品之作。他们都一生只干新闻这一件事,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了事业的辉煌。

新闻经常瞬息万变,也经常一瞬即逝,行动超前才可能跟上发展步伐,采写出有影响力的报道。因此,好记者的思想和行动总是先人一步,才可能敏锐地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亮点,揭示时代走向。

养成追根习惯,才可能推出深厚力作

好记者的“刨根问底”习惯就是深入采访的作风,有了这种作风,才可能把新闻写深、写透、写厚实。不少报道让人感到有些可惜,总是不到位、不尽兴,就差那么“一口气”,问题就出在采访不深入上。走马观光或蜻蜓点水似的采访,都难找到新闻的“根”,也就无法写出好新闻。一些非常不错的新闻线索,被记者虚晃一枪,草草了结,太遗憾了。搞新闻也跟种地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哄地皮、地皮哄肚皮,不可能弄出好东西。搞新闻就要有股认真劲,脚踏实地、追根溯源,才可能抓住事物本质,烘云托月,彰显新闻魅力。

记者第一眼看到的事物都是表象的,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才可能详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去粗取精,写出令读者满意的新闻。如今,信息传播的渠道很多,互联网的内容包罗万象,很多突发事件,报纸还没刊登,网上就传遍了,大家都知道一些梗概。记者深入下去,采访不为人知的细微东西,告知大家,才可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记者若是图省事,步人后尘,也弄出些老生常谈的东西,谁还会看!

新闻引导不仅要做到客观真实,还要做到发人深省,这必须全方位地深入采访,写出来的新闻,才有“以文载道”的实际效果。

养成研究习惯,才可能全面开花结果

记者研究一切需要研究的东西,才可能全局在胸、深化认识,从万象中获取新闻线索。记者的功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研究。带着研究的大脑读文件、听讲话、看事物以及阅文章,才可能较好地涉足各个领域,也才有采访不完的素材、写不完的新闻。记者不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好些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不要紧,只要潜心研究就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记者从不懂到懂就是质的飞跃。

不少记者采写新闻的范围很窄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陌生行业不懂行,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局限了自己的视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艺高胆大的前提就是研究,研究透了,心里才有数。好记者既要是某个行业或某几个行业的采写专家,也要下功夫突破陌生行业,不断扩展领域,成为各个行业的采写能手,才会全面开花结果。

好记者就要向着“好”的目标养成研究习惯。要保持好奇之心,对什么事都不放过,研究出所以然。好记者勤于研究,刻苦钻研,才可能不断产生思想悟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力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性,继而成为新闻战线上的多面手。

养成交友习惯,才可能扩大新闻渠道

记者来自老百姓,还要回归老百姓,充分走群众路线不仅是对记者的政治要求,也是新闻使命所系。记者广交朋友,才可能形成自己的网络平台,牵一发动全身,不断获得新闻线索。对于这一点,可以说,是记者搞好新闻采写工作的命脉所在,因此,孤家寡人不是好记者。一些记者就因为有广泛的人脉资源,才左右逢源,采写出“大众化”的好新闻,受读者追捧。很多时候,朋友的一句话就是自己想要的新闻线索;朋友的一个故事就是启迪人们心灵的“金钥匙”。

作为记者,交友要做到六点:一是不嫌穷爱富。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触,自己真诚待人,就会与更多的人成为朋友。既是朋友,就会信任多、顾虑少,你才可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好记者讲好故事,好故事往往就在朋友口中。很多时候,与朋友吃一顿饭、喝一杯茶或站着说几句话,就获得意想不到的新闻题材,写出一篇很好的新闻故事。二是到乡随俗。不要搞得正儿八经的,要随和,平易近人,与各种人都能打交道。记者做到这一点,大家才可能给他讲心里话,提供新信息。三是讲求交流艺术。所谓“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是好习惯,但要看对象,对象不喜欢就不要勉为其难,可换个方式或另找机会摆谈,否则,结交不了朋友。四是乐于助人。朋友之间就不用说了,即使是熟人,有困难,不是什么大原则问题,就要尽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记者这样做了,熟人也会成为朋友,对你无话不说。五是说话低调。说话要把握分寸,否则,地位比你高和比你低的人都会心生厌恶,不会对你说真话。以退为进才有收获,否则失去朋友。六是不可失约。失约就是失信,交友大忌。

记者要“接地气”首先就要接触人,融入各种人群中,广交朋友,才可能采写出读者喜爱的新闻,最大化地发挥新闻的潜移默化作用。

养成求精习惯,才可能新闻佳作丰硕

记者采写新闻,不仅要多,而且要好。养成求精习惯,才可能采写好每一篇新闻稿件。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点假不了!

记者要想多出新闻佳作,就得做到六点:一是强化精益求精意识。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向“精品”看齐才可能忘我追求,推出“至善至美”的文章。二是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一次采访不行就来二次,直到采访透彻为止。新闻写好后,要反复修改,还可请人阅读,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满意为止。三是注重细节采访和运用。精当的细节富有“画龙点睛”之妙,可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从而感染和感召大众。四是精心制作标题。反复推敲,不断修改,抓住读者眼球,增强标题的冲击力,扩大影响力。五是找准新闻角度。多角度审视新闻素材,直到找准最佳点,这样入手写出来的报道才有力量。六是下功夫提炼主题。大舍大得,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再生动也要坚决剔除,决不掩埋主题。选材精当才可能突出主题精神。

好习惯靠日积月累养成,坚持不懈就是好作风,造就好记者!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