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3-11-19 14:38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赤水河源头的昭通,坚决承担起长江上游的保护之责,全力抓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守住生态红线、绿色底线。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美丽河湖,赤水河(昭通段)是云南唯一入选的河流。云南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昭通国控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省16个州(市)第一名!
连绵起伏的乌蒙群山草木青青,发源于云南昭通的赤水河绿波浩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多年持续保护,昭通境内的赤水河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赤水河(昭通段)赫然在列,成为云南唯一入选的河流。与此同时,云南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昭通国控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省16个州(市)第一名。
绿树成荫的威信县水田镇石头寨。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从威信县水田乡流出云南,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赤水河云南段流经昭通市镇雄、威信两县,境内干流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1983平方公里,涉及镇雄、威信县17个乡(镇)100多万人口。
近年来,赤水河儿女坚守源头,谱写生态赤水欢歌。
赤水河欢歌一路奔腾向东,流经云贵川三省,奔赴使命,融入长江,激荡共奏一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之歌。
“守”——担承历史使命
“一江清水向东流”是昭通的时代之考。
守护赤水河生态红线、绿色底线是昭通必须承担起的历史使命。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被称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守住生态红线、绿色底线的同时,昭通市委、市政府坚决扛实赤水河源头责任、体现源头担当,赤水河源头的镇雄县、威信县坚持整体协同推进赤水河的保护治理,把截污治污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把生态修复作为最关键的举措,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全面实施“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大行动。革命老区的镇雄县和威信县以红色为引领,实施赤水河保护先锋行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实现“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转变。与毕节、遵义、泸州三市签订《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议》,建立了三省四市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联防联控机制。
草木葱郁的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河。
初秋的赤水河两岸,青山滴翠。在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河两旁,每当有人经过,智能播报器便会自动播报保护水资源、保护河流等内容,宣传号召全民参与生态保护。
对于这样的自动播报器,当地村民从一开始的好奇到耳濡目染后,逐渐内化于心。
“很多年没有看到的鱼儿,现在都能看到了!”一直生活在罗甸河边罗甸村吕家寨村民小组的村民刘自云喜欢在河畔漫步,他手机上保存着记录赤水河变化的照片、视频。他说:“随着这几年保护的实施,河清景美,我家种植的枇杷也好卖了。”
罗甸村村委会委员张伟称,全村基本实现了卫生厕所的全覆盖,在罗甸河大约每700米配置有一名护河员,长期践行的生态保护措施让河流景观得到了巨大提升。为修复生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面源污染,罗甸村还种植方竹1065亩、五星枇杷2000亩、柿子400亩、李子400亩,每年的亩产值达6000元左右,带动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人水和谐是罗甸村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实惠。“在赤水河生态保护的治理中,最难的是政策的支持、资金的保障,群众工作反而很好做。”昭通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党组成员、执法大队队长常普介绍,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是镇雄县干部群众在长期守好绿水青山实践中达成的共识。
“攻”——扛实责任担当
“一江清水出云南”是昭通的责任担当。
攻坚赤水河流域保护是昭通儿女必须做好的答卷。
这张生态答卷写满这些字眼——“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全面禁渔、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如何进一步攻克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昭通通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截污治水、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三大任务,统筹推进赤水河流域内“两污”综合治理,流域17个乡(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首次实现100%全覆盖,流域内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4.4%、95%,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拆除流域内17座小水电站并完成生态修复,在全流域率先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恢复了自然流态。2020年以来,流域完成营造林12.18万亩,退耕还林4.26万亩,实施石漠化治理面积61545亩,森林覆盖率达40.05%,基本实现流域内看不见荒山、看不见裸土。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鱼类资源恢复明显,监测到的渔获物种类从36种恢复到42种,“鱼翔浅底”再现赤水源头。创建“一村一品”专业镇8个、专业村36个,墨黑猕猴桃精深加工、赤水源白酒产业、乌蒙回旋战纪念馆、鸡鸣三省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等绿色产业项目有序推进。
镇雄县在赤水河放流珍稀鱼苗。
在时间轴线上,赤水河源头的镇雄县每年一个标志性项目接续推进,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治理,干支流水质不断改善、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Ⅱ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出云南。
2020年完成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小水电站生态综合治理;
2021年完成赤水河流域12个点位硫黄矿渣整治;
2022年统筹推进“两污”治理;
2023年全面推进户厕改造。
10月16日,在已运行8个月的镇雄县大湾镇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正有序开展污水处理工作。大湾镇污水处理厂负责人王正森称,对赤水河流域村庄,全县采取“污水处理站+低碳零排放”两种模式,建成污水处理站61座、低碳零排放处理设施78座,今年拟建污水处理站144座;对赤水河流域农户,积极实施户厕改造,修建卫生户厕。
“你多待几分钟,鱼儿都会跳起来给你看。”如今,居住在赤水河边的村民说起赤水河的变化,都会讲到增多的鱼、变清的水。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全面禁渔,为期10年,成为长江流域第一条实施全面禁渔的河流。“十年禁渔”禁的是渔、难的是人。在全民参与,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的严格管控下,非法违规捕鱼现象越来越少,河里的鱼越来越多。
“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江碧水向东流”是昭通的时代答卷。
巩固赤水河生态治理成果是昭通必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
赤水河的保护不止于镇雄、威信,昭通市上下一心,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力健全河长责任、资金投入、综合执法、督查考核四项机制,切实形成河长肩上有责、资金投入有路、综合执法有效、督查考核有力的“四有”工作局面,推动赤水河流域长远保护。
2020年以来,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常态化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180人,组建党员先锋队529支,划定党员责任区3345个,设置党员示范岗715个,聘请724名公益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共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专债资金、横向补偿资金等44.13亿元;累计查处违法行为106起,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检查8次;云贵川三省同步发布实施《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2021年7月1日《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保障体系支撑,形成了大抓保护治理的总体思路、具体对策和有力举措,初步健全了跨省市共商、生态共治、联合执法、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赤水河物种多样性保护对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非常重要,此次我们放流了94万尾赤水河土著鱼类,有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10月17日,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罗甸河一场增殖放流活动举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称,赤水河流域的生态敏感脆弱,如今流域内鱼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增殖放流将有效补充长江流域鱼类种群,对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鱼类“基因库”意义重大。
赤水河干流保持着自然河流的特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乐园”。2005年,地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启了赤水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系统保护。在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鱼洞村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鱼洞生态观测点,监测员每天通过电脑监测上报鱼类情况。申睿称,未来将继续开展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掌握流域生物资源的变化情况。
“不止步于大保护,把‘两山’理念转化为实际是巩固流域生态保护成果的必然要求。”镇雄县林草局副局长岳远国称,2022年3月,镇雄县成功申报“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竹产业带动效应越发明显。镇雄县竹产业基地已达104.5万亩,赤水河流经的14个乡(镇)都有竹产业覆盖,既绿化了荒山,也带动了沿岸群众增收。
鱼苗放流赤水河。
“担起源头责任、展现上游担当,确保了一江清水出云南,现在我们要继续巩固这一成果。”常普称,昭通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制定了2023—2025年赤水河流域(镇雄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计划,届时,镇雄县赤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将达到95%以上。
“国家花大力气保护生态是长远之计,而作为赤水河一带的村民,我们生来就是河边人,就要保护一江清水。”今年74岁的镇雄县银厂村村民常吕共是一名义务巡护员,日复一日巡河已30多年。几十年来河流越来越清、鱼越来越多,群众对河流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经过持续的保护,赤水河出现了河畅、岸绿、鱼多、景美、民富的景象。河更畅——拆除流域内17座小水电站并完成生态修复,在赤水河全流域内率先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站,恢复了赤水河(昭通段)的自然流态。岸更绿——关闭矿山116座、煤矿25对、养殖场18家,治理历史遗留硫黄矿渣684万吨、修复矿山209座。新造人工林10万亩,建设河道防护林带1460公里,基本实现全流域看不见荒山、看不见祼土。鱼更多——增殖放流鱼苗330万尾,鱼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重现赤水河。景更美——村庄绿化种树15.05万株,建成生态观光廊道62.1公里,口袋公园20余个,精品示范村6个,美丽村庄42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镇雄段、威信段部分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民更富——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建竹基地142.2万亩。镇雄荣获“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称号。中国贵酒科技示范园项目入驻镇雄。流域内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80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3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63万元。
水清岸绿,岭上葱郁,消失多年的珍稀鱼类回来了,白鹭等飞禽在石滩上起舞,赤水河变得越来越有生机活力。赤水河源头的昭通,不断践行“两山”理念,“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在赤水河畔不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昭通日报记者 杨 明 苏 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