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全国最大安置区所在地!鲁甸以后续扶持为重点的“下半篇”文章越写越清晰

 2023-11-06 18: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鲁甸卯家湾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跨县安置区,共承接安置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9100户3.9万人。

鲁甸卯家湾安置区,于2019年底建成,历时1年零7个月,从一片荒坡地变成现在66栋高层建筑。

3.9万人所在,其中将近92%的群众,即3.6万名群众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鲁甸县以建设搬迁为主的“上半篇”工作全面收官,翻开了以后续扶持为重点的“下半篇”。如何在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鲁甸县砚池街道“红 黄 绿”精细化管理模式给出了答案。

有保障的家庭标记为“绿色”

基本有保障的家庭标记为“黄色”

独居老人等特殊家庭标记为“红色”

以户为单位、以人为落点,以全面摸排搬迁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情况为基础,依托“幸福卯家湾”智慧管理平台进行数字化建档,通过“红 黄 绿”标签化识别,全面解决搬迁群众增收难题、融入难题、矛盾纠纷等难题。

鲁甸卯家湾安置区3.9万搬迁群众来自5个县(区),46个乡(镇),297个村(社区),民族有16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群众生活习惯不同,为了有利于长远发展,所有搬迁群众到了安置区后,全部打散进行安置。

“打散安置工作很难做,我们从头教他们使用电梯、马桶,信息摸排也是从零开始。”鲁甸县砚池街道办主任熊娟称,虽然很难但事实证明经过第一年最艰难的时间以后,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群众相互融合。

在鲁甸卯家湾安置区砚池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老年活动室,一些老年人正在按摩椅上按摩,一些在打牌,还有人在下象棋……“我从鲁甸县梭山镇甘田村搬到卯家湾安置区,现居住在卯家湾安置区和悦社区。”10月26日,70岁的邹文昌正在老年活动中心下棋,他的棋友是从巧家县大寨搬来的,两人时常相约下棋。

“红 黄 绿”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变化,也不是简单的标签化,而是为了随时随地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习惯,更尊重他们,更精准地扶持他们。通过排查研判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增收难、融入难、化解矛盾纠纷难。

“红 黄 绿”精细化管理模式就像交通的“红绿灯”一样,“红灯”群体是第一难群众,需要停下脚步,重点帮一帮、拉一拉,“黄灯”群体主要在稳定就业上下功夫,“绿灯”群体属于就医、就学、就业各个方面比较正常的,家庭没有困难的群体。

“进行三色管理后,我们集中精力在‘红灯’群体上。”熊娟称,“红灯”群体一天一走访,“黄灯”群体一周一研判,“绿灯”群体一月一动态联系。

在解决增收难上,对于人均年收入低于8500元以下,家庭有重大病,突发性变故的“红灯”群体来说,主要进行民政兜底和集体经济帮扶;“黄灯”群体主要解决稳定就业的困难,通过动态管理,掌握详细务工信息,失业的及时推荐工作,同时组织培训,提升劳动技能,促进他们更好就业,工资更高。

景新社区的杜培明户一家从巧家县炉房乡鲁德村搬迁而来,家里4口人,杜培明和妻子都已经60岁以上,儿子去世多年,儿媳改嫁,孙女杜选静在读大专,杜选丽在读高一。2022年底该户被标识为“红灯”户,进行整户低保救助,每人每月435元,此外通过社区与保洁公司协调,杜培明目前在社区周边从事保洁工作,每个月1600元。在社区的联系下,社会爱心人士每个月资助杜选丽500元助其上学。今年3月,通过各种帮扶,该户已经被标识为“绿灯”户。

此外,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解决融入难题,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也是根据标记的颜色,进行集中处理。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在不断优化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中,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尤其在教育的变化上,据熊娟介绍,2020年3月刚搬来时,小学生的入学测试平均成绩只有20—30分,现在平均成绩在全县考核排第一。2023年7月,考上大学的有277名。

“现在挺好的,孩子读书方便,我网购也方便,老公孩子打工回家也方便。”从永善县大兴镇骆丘村搬迁来的欧贤永称,她家现在住房135平方米,她平时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到扶贫车间做零工,一年下来也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丈夫和大女儿在浙江务工,她在家照顾公婆和读初中、幼儿园的孩子,社区广场上有篮球场,她偶尔还会去打篮球。她说,现在政府给的扶持多,但致富还要靠自己,只要肯干到哪里都不愁,只要不懒到哪里都能行。

在“红 黄 绿”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近年来鲁甸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卯家湾安置区搬迁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要想发展一代人、改变一代人,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建立产业链,解决持续稳定增收问题,保民生保基本,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内生动力强劲起来。

“通过‘一带两园六基地’把桃源回族乡7个村(社区)全部贯穿起来。”鲁甸县桃源回族乡乡长桂秘称,当地规划有“两园”:昭通高速绿色建筑产业园、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园,六基地:香葱基地、苹果基地、车厘子基地、肉牛基地、蔬菜基地。所有基地形成就业环,服务于卯家湾安置区,让群众实现就地务工。其中,香葱基地总面积有1万余亩,年产值达到3.05亿元。基地稳定就业人员1600人,零散就业人员每天有1200人,高峰时有2500多人,目前人均年增收3.6万元。

67岁的阮金护和老伴从2020年便开始在香葱基地务工,家里总共3口人,儿子在外务工,他和老伴每月拔葱可以收入2000—3000元。“生活费够了,每月还有低保和养老保险。”阮金护称,他们离香葱基地近,拔葱挺轻松的,在香葱基地 务工不限年龄,他和老伴就一起来务工。

目前,安置区21442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已就业19943人,就业率达93.01%。搬迁群众住进新居、开启新生活,同步实现就近就业、就医、就学,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在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群众更充分更稳定就业,构建现代化的社区治理方面提供了生动实践。

昭通日报记者:苏秀  文/图

      校对:胡远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周万琴
标签 >> 鲁甸 发展调研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