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平台
2023-11-05 12:09彝良县地处云南东北的乌蒙山区,四面环山,山路陡峭,交通不便,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看病难的问题长期困扰当地百姓。202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对口帮扶彝良县人民医院,自此,乌蒙大地上有了来自上海的“大专家”,当地患者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国内先进的医疗服务,同时彝良县医疗卫生工作也在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日,人民网·人民健康走进彝良县人民医院,跟随帮扶专家的脚步,挖掘那些令人尊敬的“健康守门人”的故事,探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造福一方百姓的有益经验。
多科普 增强一老一小骨科防治意识
彝良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桑伟林,对老年退变性关节疾病的阶梯化治疗具有较深造诣,他的诊室门前经常排满前来看病的患者。
9月14日上午,关节外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该患者43岁,因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全身关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手指无法弯曲,腿脚移动时会有剧痛感,需要旁人搀扶。
在就诊过程中,该患者已无法正常坐立,只能虚弱地趴伏在就诊桌上,有气无力地回答着桑伟林的问询。问诊时,桑伟林不断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在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并提出专业、可行的治疗方案后,他对患者和家属分别做了心理疏导工作,并贴心地提出了护理建议。
“山里空气湿度大,加上村民日常生活大多需要爬山、下山,对骨关节伤害尤其大。这个患者明明只是简单的风湿,但由于就医意识缺乏,才会发展得如此严重。目前已针对性地进行了药物治疗,如果后续仍不好转再入院治疗。”桑伟林说,他经常带领彝良县人民医院骨科团队,翻山越岭走进乡村,将骨科疾病知识带给大山深处的老百姓,促进骨科疾病早筛早诊早治,避免因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病痛。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桑伟林十分注重锻炼。来彝良县支援时,他特意准备了一双运动鞋,想要进行跑步锻炼,来到彝良县他才发现这里没有一块平地,他不得不以慢步走代替慢跑。
“在我们的印象中,此城依山而建,或许中老年人患骨科疾病的概率会大些,实际情况却是儿童骨折、患骨科疾病的情况也非常多。”桑伟林分析,彝良县很多村子地势高,儿童易踩空,这是儿童骨折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桑伟林帮扶一年来,通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彝良县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在技术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普宣教等方面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在上海团队的指导帮扶下,彝良县人民医院在人工关节置换外科领域开展了膝关节单踝置换、膝关节感染的一期(二期)翻修等高难度手术和新技术,骨科月平均手术99台,同比增长59.67%;三、四级手术占37.37%,同比增长15.7%,为当地患者解决了看“大病”、治“复杂疾病”难的困扰。
多下沉 促进眼科患者早干预早治疗
彝良县虽处于山区,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且日光强烈。见到彝良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唐敏时,他仿佛戴了一层“面具”,面部与下颌处被日光晒出了“分层”。
对口帮扶一年来,唐敏带着眼科团队下乡义诊、进行科普宣传。遇到好天气时,可能只会面临山路颠簸不好走的难题;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时,在山路颠簸的同时也可能会遇到山体滑坡、落石等险情。
回忆起下乡坐面包车走山路会颠簸到撞车顶、头上起包、晕车等情况时,唐敏说:“山里交通条件差,如果我们不走进去,老百姓就更没有看病的机会。我们要想尽办法更努力、更频繁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通过义诊、健康宣教增强他们识别眼科疾病、预防眼科疾病的意识。”
2022年8月,一位女性患者来到眼科门诊向唐敏倾诉了困扰她多年的难题。该患者患有先天性上睑下垂,自述左眼自幼睁不开,双眼呈现明显的大小眼,上睑呈下垂状态,在注视前方时下垂的眼睑过多地遮盖角膜及瞳孔,需要将头向后仰才能看清前方物体,不仅容貌受损、视力受损,独特的视物姿势还让患者心理受到了巨大伤害,所以迫切希望得到治疗。
为了解除患者痛苦,帮助患者恢复样貌,唐敏和当地眼科团队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实施了彝良县首例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手术取得了成功,患者可以正常地视物,困扰多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据了解,在唐敏的帮扶下,彝良县人民医院眼科得到了很大发展,除了常规的白内障、青光眼手术量较以往增加数倍,还陆续开展了包括重睑、眼袋、上睑下垂、眼睑畸形缺损修补、睑内翻、睑外翻、内眦赘皮、眼表肿瘤、眶脂脱垂、结膜松弛症、翼状胬肉及各种斜视等疾病的整形矫正治疗。目前,眼科月平均手术99台,同比增长47.76%;三、四级手术占6.04%,同比增长0.39%。
多举措 助力优质医疗队伍扎根基层
从上海飞到昆明,再坐车去彝良,高速公路需要近5个小时的车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彝良县人民医院挂职院长方侃现在仍然对第一次到达彝良县的行程时长记得很清楚。对于在彝良县已经生活了一年多的他来说,他已经习惯了每天不管多晚都要花2个多小时用脚丈量这个小县城,尽管他还在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他会在路上偶遇自己的患者,他们或是打招呼表示感谢,或是向他陈述目前的身体情况,或是询问后续治疗方法。面对患者,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问,让患者倍感亲切。
第一次抵达彝良县时,面对当地医院管理理念落后、医疗人才短缺、学科发展乏力的现状,医疗队第一时间确定了“124”对口帮扶思路。
在管理制度上,方侃完善了每周一次院长办公会、每月一次中层干部月度讲评会制度,副院长挂片临床医技科室增加融合力,签订年度工作责任书压实任务。此外,还修订了药品、设备购置、设备管理等10余项管理制度。
在重点专科建设上,方侃带领的医疗队重点帮扶神经内科、骨科、儿科、眼科和心内科,狠抓学科发展,重点引进CT、C型臂、数字乳腺X射线(钼靶)等新设备新技术,加快新技术、新项目、新专科开发,针对性培养学科人才。通过专家工作站和专科联盟建设,紧密地形成科室之间的指导会诊、病例讨论、线下培训和学术交流;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定期远程会诊、远程MDT。
在人才梯队建设上,方侃面对人才断档严重、虹吸严重的实际情况,推出“启明星”和“雏鹰”人才培养计划,助力医院二、三人才梯队建设。为培养一支能战斗、留得住、带不走的医疗队,还实行“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机制,通过带教手术、门诊跟班、教学查房、远程会诊等方式进行教学。
方侃不仅要推进彝良县人民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还要奋战在门诊、手术台一线,挽救患者的宝贵生命。
41岁的男性患者刘某,入院前90分钟突发全身右侧半身抽搐,双眼上翻,持续约20分钟,抽搐后不能说话,右手右脚乏力,考虑急性脑梗死。在接受溶栓治疗并情况有所好转的2小时后,刘某的症状又恢复到了溶栓前。考虑大血管闭塞可能,为避免向上转运期间患者情况恶化,当晚方侃看诊后,当即决定在彝良县人民医院进行急诊取栓手术,手术最后取得成功。2天后,刘某已能自行下床活动。
来到远程影像诊断工作台时,村医正源源不断地传来CT待阅片申请单。在处理一份来自牛街镇中心卫生院上传的69岁女性患者头颅CT片时,方侃聚精会神地阅片、判断,并在短时间内给出了详细专业的诊断。
方侃介绍说,为规范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彝良县人民医院除定期组织村医参加培训外,还通过远程影像诊断工作台,由彝良县人民医院进行阅片并给出专业的诊断报告。远程影像诊断让不方便出行的居民少跑路、不跑路。
据了解,上海医疗队赴彝良一年来,门诊人次增长11.66%,住院人次增长27.01%,手术人次增长22.69%,业务收入增长19.56%,CM总量排名全省105家二级医院第9名(↑1),CMI值排名第14名(↑5),病例组数排名第13名(↑10)。骨科关节置换手术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位列第6名,2022-2023年度昭通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协议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第2名。
(本稿文图均来源于人民网·人民健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