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市细化监测增收减支帮扶“四张清单”——压实责任守底线 因户施策保增收

 2023-10-31 08: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等大事,建立“三项机制”,认真践行“三法三化”,以185.07万脱贫人口和23.09万“三类对象”为重点,以监测清单、增收清单、减支清单、帮扶清单“四张清单”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清单化抓落实,千方百计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为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今年上半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7060元,增长22.1%,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最近,省委办公厅通报了云南省2023年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第六批先进典型事例6个,《昭通市细化“四张清单”提高脱贫人口增收质效》在列。

抓实监测守底线

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昭通市聚焦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这条主线,以农户为基本对象,以就业、产业、财产等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户户清”专项行动,全面摸清农户增收家底,细化监测清单,抓实动态监测,做到户户有台账。

为高位推动群众增收工作,昭通市围绕“产、城、人”三篇文章,建立起领导、调度、考核三项机制,推动增收责任落实。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一把手”负总责,按照市县级不少于5人、乡村不少于1人的要求,明确了1892名业务骨干专职从事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增收等各项工作,压紧压实市、县、乡、村责任,保增收。

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面开展精准识别监测,落实“找政府”App线上受理和干部走访、部门比对线下排查“双线并行”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实行“一月一遍访一研判”,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纳入、第一时间帮扶,做到精准识别、应纳尽纳。2022年,全市“三类对象”总数达5.53万户23.09万人,其中新识别0.35万户1.35万人。

聚焦“三类对象”就业、产业、财产等重点,昭通市以村民小组为基本网格,建立监测网格2.5万个,5.5万名干部常态化开展全覆盖排查监测,41.8万户脱贫户和5.53万户“三类对象”户户建立台账,综合分析资源资产、收入结构、增收渠道等情况,量身定制帮扶清单和措施,做到因户施策、一户一策。

开源节流促增收

“务工增收有奔头,日子越过越幸福。”说起现在的生活,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群众江群芳满心欢喜。在安置区党工委就业服务站的帮助下,她在家门口的制衣厂上班,丈夫刘正堂到广东珠海做装修,夫妻俩一年的务工收入有七八万元。

江群芳夫妻俩的新生活是安置区党工委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昭通6个县(区)的搬迁群众4万余人。通过抓实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基地和帮扶车间吸纳就业等举措,安置区22382名劳动力已就业21440余人,其中就近就业3200余人。

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昭通市坚持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聚焦提升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四项收入”,细化增收清单,挖掘增收潜力。同时,倡导节支也是增收的理念,控减建房、礼金等支出,细化减支清单,帮助群众管好钱袋子。

围绕“四项收入”增收清单,昭通市抓就业、育产业、盘资产、兜底线,逐户逐人促进增收。全市30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0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88.49%、91.7%。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各类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脱贫户和“三类对象”44.04万户持续增收,“双绑”率达93.59%。通过国有平台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统一运营管理,为有资源资产的脱贫群众盘活各类经营性扶贫资产50.2亿元。创新设立政策性防贫保险、医疗惠民保险等兜底保障,有效防止3.5万户家庭返贫致贫,牢牢守住不让一户返贫致贫的底线。 

围绕建房、礼金等减支清单,昭通市制定农村宅基地及建房管理45条措施,有效管住农村建大房子的行为。深入开展治理农村大操大办促进农民节支增收专项行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2022年农村群众户均礼金支出下降21.5%。编制发放农户理财手册,探索出台金融优惠政策,为脱贫户授信放贷、当家理财提供助力。

结对帮扶强动能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不仅帮助我家走出了困境,还指导我们养鸡增加收入,我们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说起帮扶政策带来的温暖,鲁甸县茨院回族乡沿闸村群众李某夫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前些年,李某夫妇在外务工期间,因液化气罐爆炸,导致全身大面积重度烧伤,突发的变故让一家人陷入了困境。沿闸村驻村第一书记沈忠选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走访,询问困难。积极帮助他们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等,联系社保部门帮助其报销后续医疗费用。

李某夫妻二人出院回家后,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为了稳定其收入来源,驻村工作队帮助他们申请小额贷款4.5万元,用于搭建鸡舍、购买鸡苗、学习养殖技术等。2022年底,李某养的鸡出栏1400多只,赚了8万余元,夫妻俩通过产业增收,摆脱了困境。

细化帮扶清单,做到户户有包保。为帮助低收入群众摆脱困境,昭通市围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重点,建立健全干部结对包保机制,37名市级领导挂县联乡包村,3803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4.3万名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14.3万户64.24万人,全力帮助群众理思路、找出路、强动能、促增收。

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沈家沟村村民李章贵说:“我是沈家沟村的养牛大户。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我租用村集体的养殖场成立了肉牛养殖合作社。肉牛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4头扩大到了现在的200余头,带动83户村民养殖肉牛,其中脱贫户32户,效益最好的一年实现收益60多万元。我将带动更多村民养殖肉牛,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通过抓实结对包保帮扶机制,2022年全市1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由64.24万人减少至34.18万人,其中7000元以下对象全面消除。计划到2023年底消除收入1万元以下对象5.28万户24.68万人,2024年底消除1.53万户8.12万人,其余0.51万户1.38万人整户纳入政策性兜底保障范围。

昭通日报记者: 陈忠华 云南日报记者:沈 迅 蔡侯友/文 陈忠华/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脱贫攻坚 巩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