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10-15 08:50曾经的“山城”“蜗居”一隅,四面环山,碧水流年,人口不多,交通闭塞。江流无声,蝶变早已悄然发生。
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人才“安营扎寨”,轰轰烈烈的项目建设和厂房林立,产业链延伸和人才集聚,彝良县城逐渐在旧貌换新颜中,迎来了“吐故纳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
城市因人而起、因人而兴。产业、城市和人口深度融合,是实现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最大限度释放动力潜力的关键。当前,彝良县把“产、城、人”融合作为服务全局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积极构建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人口结构提升的相互影响、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多维度综合型发展模式。
培育水电工劳务品牌 擦亮就业“金名片”
“穿线安装哪里强,云南昭通看彝良”,这是江浙沪一带流传的水电工劳务品牌口号。
24岁的陈治平便是彝良水电工中的一员。他已经是一个有5年“工龄”的老水电工,从他手上的老茧和疤痕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在施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地都要求持证上岗了,我去年才参加了电工培训,快拿到证了。”陈治平表示,刚开始在工地打工钱少活累,现在干电工每月最少有8000元的收入。
一个品牌、一张名片、一方特色,劳务品牌培育打造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佳方式。近年来,彝良县委精心挖掘和大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从行业人员就业创业增收情况及就业市场发展前景出发,充分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强化劳务品牌在促进就业中的集聚效应,将“彝良水电工”纳入全县特色劳务品牌进行培育打造,为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八县接合部,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2.27万人,其中县外转移就业近19万人,每年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达70亿元以上,人力资源红利转化成效显现。彝良从事水电工行业人员达25000人以上,从业地点分布在全国各地,月工资均不低于8000元,其中在江、浙、沪一带较为聚集,已形成一个个从事水电工行业团队,发展态势和前景良好,其中,浙江彝嘉穿线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较为典型,属彝良籍务工人员高汝林成立的企业,水电工安装团队达300余人、带动就业1000余人,年经济收入达5000万元;还有彝良在浙“女水电工网红”夏洪涛,年仅23岁已从事水电工行业6年,曾被《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这些都是“彝良水电工”劳务品牌的形象标杆。
抓实摸底调查,结合实际开展劳务品牌打造。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系统为基础,县、乡、村三级联动,抓住春节前后农村劳动力集中返乡、返岗“黄金期”广泛开展全县就业、技能培训现状摸底,结合就业状态和技能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劳务品牌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
提技能,培养专精人才。一个劳务品牌就是一张闪亮的“就业名片”,就是赢得市场的“财富密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质量认证”,要打造劳务品牌必然离不开各类培训措施的支持。为切实提升水电工行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自2015年以来,彝良以“专职培训、以师带徒、网络学习”等方式开展水电工从业人员培训13000余人,为群众从事水电工行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彝良县在全省率先通过异地培训模式在浙江嘉善、桐乡等地开展水电工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500人,为培育打造“彝良水电工”劳务品牌增添新动力。
优服务,促进稳岗就业。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彝良在浙流动党总支和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充分发挥好“娘家人”的作用,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协调解决劳务纠纷,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2023年1月,协同宁波市镇海区人社局开展异地讨薪,帮助务工群众追回被拖欠的工资达40余万元。
自2019年以来,彝良县已在江、浙、沪等地设立1个流动党总支,3个流动党支部,4个就业工作服务站,为彝良籍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服务及维权保障,同时,通过对水电工从业人员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服务、建立信誉考核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推进品牌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底,彝良在江、浙、沪一带成功创业的大小水电工行业老板130余名,带动家乡15000余人就业增收,许多务工群众不但买了新车,还在老家建了新房,有的直接在县城或江、浙、沪等地购买了商品住房,有的家庭甚至全家务工,年均家庭务工收入达30万元以上。
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带动就业能力强,是推动提质就业、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彝良县将在提升彝良特色劳务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度上,紧盯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目标,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以实际行动深化彝良水电工劳务品牌培育打造。
下一步,彝良县将持续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强化技能提升培训,健全劳务品牌建设机制,塑造劳务品牌特色文化,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聚关键人育未来才
2021年以前,为了给孩子找到一所好学校,部分彝良家长无奈将孩子舍近送至昭阳、曲靖、昆明、水富、宜宾等地求学。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在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去外地读书,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彝良家长和孩子最大的期盼。
近年来,面对教育发展的困惑,彝良县积极回应人民关切,破困局开新局,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主线,聚焦扩充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学位供给,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先后投入13亿元新建彝良县第三中学、新城中学、炳辉小学、职业高中,补充学位12800余个;新建彝良县第二、第三幼儿园,完成17所村级幼儿园建设,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800余个;改扩建发界小学和长房中学,启动彝良县新城小学项目建设,新增学位3890个。
新学校遍地开花,彝良优质教育资源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先后兴办彝良天立学校、新建新城中学、云南民大附中彝良高级中学等一批示范学校,全面引入名校品牌、先进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示范带动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优质生源从“向外跑”逐步转向“往回流”。
“孩子慢慢长大,一开始有点操心读书问题,后来,我发现操心是多余的。彝良这几年教育的发展消除了我的顾虑。孩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我们在这里买了房子,彝良教育的发展让我更坚定了我们把家安在彝良。”市民李女士笑着说。
一步一个脚印,好学校多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就近入读“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现实。
2021年9月,彝良县人民政府与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签订协议,合作开办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彝良高级中学,470多名学生陆续走进校园。现已高二的学生何俊祺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让他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发展,初中毕业时父亲带着他去昆明、昭阳、会泽等地考察过不少学校,最终选择了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彝良高级中学就读。经过两年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何俊祺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通过合作办学,彝良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团队,他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合作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迅速成为当地的优质学校。
有14年教学经验的李瑜是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彝良高级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她说:“学校软件‘硬’、硬件优,办学水平在百姓中有口皆碑。这两年很辛苦,尽管在教学上比原来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更多了,但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现在,大家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李瑜说。
“通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彝良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成绩连年跨步提升。”据彝良县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彝良高考一本和二本上线人数均实现了预期目标,中考成绩大幅跃升,高分段人数、合格率、总平均分等主要指标跃居全市中上水平,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医疗、商贸、生态、文化成为沿途最美的风景,人们背着背包来到这里,成就自己的梦想……“产、城、人”融合的良性循环,铺展出彝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让这座城市越发精彩。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