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9-21 08:00作为班主任,他因所教班级的7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而被誉为“传奇”。“传奇”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秘诀呢?他又是怎么看待教育事业的呢?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李英堂对于教育的理解,很质朴——搞教育工作就是在做好事。
教学:我先攻克再带学生
李英堂出生于镇雄县尖山乡长安村太平村民小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9年,他如愿考入玉溪师范学院物理系。2012年,他通过昭通市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入镇雄县牛场镇高桥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教。
能干上自己喜爱的工作,李英堂感觉很幸福。他是物理学科任教教研组组长,每天在题海里遨游,做题要做到次日凌晨。他说:“就像我带着一群学生爬山,要是带着他们一起爬,效率会受影响。我自己先爬上去,再回来带学生走一遍,哪里有捷径、哪里有个坑,我一目了然,就能带着学生攻克一个个堡垒。”
有一年,他任教的班级有七八个学生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被昭通市第一中学录取,李英堂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因为教学成绩突出,2015年他被调到芒部中学教书,担任高中物理教学。那时候,他上3个班的物理课,一学年下来,因为成绩遥遥领先,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重点班班主任。
2016年,李英堂的妻子通过招录考试进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教书,为了结束夫妻聚少离多的生活,他也报考了该校。
这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能更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李英堂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干好自己的事业,他把能找到的所有习题集都全做了,即使很难的高考题集,他也千方百计地攻克。攀上群峰之巅,心中自有沟壑,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精准施策:哪一部分学生是只需要掌握基础题型的,哪一部分学生是可以增加难度的,哪一部分学生是要施加压力冲刺的,既不能用过多学习任务耗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又要确保大家都“吃饱”。
管理:“泡菜”坛里的密码
一年以后,李英堂再度脱颖而出。从事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差异是很大的,要综合评估每个学生的情况分类施策,要搞好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合力。
李英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他说:“来自外界的压力是短暂的,只有学生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才能竭尽全力去学习。”
对学生而言,读书无疑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选择,李英堂每每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学生,让他们在贪玩的时候、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多想想家中的父母亲。当然,时代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激发共情。李英堂注重运用主题班会课带领学生观看励志电影,他最爱带学生看的是电影《摔跤吧,爸爸》。看完,他还让学生分享内心的想法,然后作点评,直到触动学生内心为止。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李英堂非常认可学校校长提出的“泡菜”理论:在一个班集体里,要发挥好“有益菌”的作用,形成好的“菌团”,从而带动整体向好。他把“泡菜”理论用得很好,学生立志远大,学习状况好的学生,要带动更多同学,只要是有益于相互促进,不管是愿意住同一间寝室、坐同一张桌子,都能得到他的支持。
张明尧、姚博宁、方泽羿3人志同道合,都是立志要考取北大。他们住一间宿舍,常常相约跑步纾解压力,也常常一起讨论难解的习题,共同享受攻克难关的喜悦,3人相互扶持。方泽羿临考由于压力大,学习成绩下滑,是张明尧、姚博宁两人鼓励他,帮助他走出低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一起考入北大,张明尧和姚博宁被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录取,方泽羿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
“泡菜坛”理论显然更注重“育人”,而不光是“教书”,经过反复刺激、互相影响,增强学生对周遭事物的敏感度,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学生自我觉醒,达到“立志”的效果。
平衡:“报恩”孩子的童年
李英堂和妻子邓健都是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的青年骨干,为了学生,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亏欠很多。
李英堂有3个孩子,1个9岁、1个5岁、1个5个月。夫妻俩都有教学任务的时候,只能把孩子们托付给别人。大孩子每天在学校里“飘”,到了饭点自己去食堂吃饭,门岗叔叔认识他,不让他走出校门;食堂阿姨认识他,来了就给他打饭……
大孩子6岁时,有一天,李英堂到宿舍查寝回来已经很晚了。妻子不在,孩子也不在,打电话一问,妻子还在忙。他赶紧到学校喷泉边查找,看孩子是不是掉水里了;心急火燎找到实验楼角落里,孩子还在那里晃荡。他急火攻心,真想打他两巴掌,但孩子指着月亮天真无邪地问爸爸:“太阳都还高高挂着,为什么小伙伴们却都回家了?”他抱住孩子,特别辛酸。
小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可能是把月亮认作了太阳,但是那么长时间不回到家,也许是认为爸爸妈妈回家这个愿望太过于奢侈吧?
今年大孩子到医院检查,身高比同龄人矮。医生说是营养不良,是呀,没有大人照料,小孩子也许是吃饱了,但营养却没跟上。邓健看到年级干部已经成长起来,决定辞去年级主任的职务,将“担子”交到家庭羁绊较少的年轻干部手里,给家里的孩子们多一些陪伴。终于,这对夫妻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昭通日报记者:刘静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