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9-13 10:48金沙江下游昭通侧是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核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集中了三座巨型水电站,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三座巨型水电站库区搬迁安置移民和脱贫攻坚搬迁安置移民的后续发展,以及作为承接移民安置而减少自身资源的安置区原住居民的后续发展等问题,如何破解?如何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成了我们必须思考并努力解决的迫切问题。因此,金沙江下游昭通侧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必先振兴!而乡村产业要振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解决根本问题的策略!
一、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
(一)乡村振兴政策机遇推动必须大力发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云南27个县(区)被列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其中,金沙江下游昭通侧有昭阳、鲁甸、巧家、彝良、盐津、大关、永善7个县(区)。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等一系列发展要求。昭通市“十四五”规划中也把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列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点工作,全市正在加快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发展,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大抓产业发展已成为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二)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大力发展
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山高谷深,海拔从267米到4041.6米,具有高差大、高原季风立体气候特征,素有“十里不同天”之说。不仅水能资源富集天下、矿产资源丰富,且自然资源丰富独特令世人关注。区域内经查明的中药材291种,大宗药材有天麻、杜仲、半夏、何首乌等65种。农特产品主要有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竹子、核桃仁、魔芋、桑蚕丝、翠华贡茶、亚麻等。近年来,全市聚力打造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已初见成效。
(三)劳动力资源充足强烈要求大力发展
金沙江下游昭通侧有农村劳动力300多万,其中常年有237万外出务工,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三大巨型水电站建成增加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要大范围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真正实现区域内居民的就业、增收,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二、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难点
(一)认识不足、规划引领不够、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多数县(区)对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认识不足,产业规划引领意识不强,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规划、建设、管理,没有将产业发展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引领,使得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缺少主导带动产业,特别缺少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和筹建生产加工企业,过度重视企业产能的数量而忽视企业产能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问题依然突出。调研中发现,除部分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积极主动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外,大部分生产主体绿色发展意识不强。更重要的是普遍未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以蔬菜产业为例,截至2021年底,昭通蔬菜绿色、有机认证面积仅占全省蔬菜生产用地面积的7.3%,金沙江下游昭通侧更低。
(二)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金沙江下游昭通侧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弱突出。据昭通市工信局调研数据,全市250多家涉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超过亿元的精深加工企业仅2户。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初加工、原料式加工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原料型、粗加工产品多,基本处于产业链底端,下游精深加工企业和项目少,产品附加值低。以花椒产业为例,鲁甸县作为云南省2022年公布的“一县一业”特色县,在花椒生产加工方面同样存在产品单一,同质化情况突出,种类少,精深加工产品匮乏,加工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以水果产业为例,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部分水果还以传统方式销售,既未分选分级,加之包装又简易、不规范统一,产品附加值不高,溢价效应不明显。2021年,云南省水果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 1.66:1,与全国平均水平的 2.4:1 还有较大差距,而金沙江下游昭通侧的差距更大。
(三)品牌培育不足、转化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随着云南省推进产业强省建设,聚力打造“三张牌”战略的实施,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和全省一样,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打造。昭通市政府出台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方案,“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达到445个,取得一定的成绩,目前有“云南10大名品”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十大名菜”1个。但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以昭通市苹果产业为例,精深加工的企业很少,国投中鲁加工的苹果汁营业收入也不多,生产苹果脆片的企业仅是小规模加工,昭通苹果的精深加工产值不超过5000万元。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5%,而昭通市苹果加工转化率还不到10%。以云南省确立的唯一竹产业“一县一业”大关县为例,经过全力打造、重点培育,真正走入市场的知名品牌还未出现。2021年,大关县竹笋就地加工转化率虽然达到22.56%,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91:1,但其他产品及竹材均以原材料初级品向外销售。
(四)科技支撑不足、设备落后、专业人才严重紧缺
金沙江下游昭通侧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落后,工艺水平低,检测手段落后,粗放型生产,研发投入少,缺乏人才,新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以竹产业为例,相对于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严重缺乏精深产品的研发,产品结构简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尤其资源培育与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开发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研发速度缓慢,成果转化率低。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食品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企业负责人能力不强,存在家族式管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多数农特产品加工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加之加工设备落后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限制,导致小包装农特产品发展缓慢,严重制约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一)提高认识、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绿色发展进程
提高认识,就是要把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高位推动。同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履行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强化规划引领,最重要的是要深入调查研究,要根据区域内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潜力来确定加工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为强化规划引领,建议区域内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集中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比如集中打造“昭鲁大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镇彝威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等,以引领带动区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要借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机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种植养殖生态化等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改变只追求产量不重视质量的生产习惯;要加大各类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粮食作物绿色生产原料基地建设和争取绿色认证奖补支持,引导生产主体积极开展绿色化生产,增加绿色化生产规模,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源头保证。
(二)精准规模,紧紧围绕提高产品附加值建链补链强链
规模化的本质在于利益最大化,切忌盲目扩大规模。规模小不等于效益低,规模大不等于效益高。各地要围绕各自区域的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精准确定发展规模,并紧紧围绕提高产品附加值建链、补链、强链。首先,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其次,要重视农产品精深加工第一车间建设。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是原料基地,是必须筑牢的产业发展基础。提升组织化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标准、严要求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农产品种养基地,重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管控好农产品生产源头质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
(三)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高转化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品一标”是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走向市场的重要标志,要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打造更多的中国驰名、云南著名、昭通市级知名商标,引导企业提高对商标和自主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品牌知名度越高,其商品销售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其生产、加工的转化率也越高。因此,金沙江下游昭通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进入绿色“种植养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商品销售”的良性循环轨道,创造出更多的特优品牌,建设良好的市场营销网络,使相关产品逐步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产业做精做强,不断提高转化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金沙江下游昭通侧距离全国农产品平均加工转化率68.5%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大。
(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技术创新、壮大人才队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支撑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必然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一是推进现有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升级。围绕开发产品、质量提升、节能降耗、清洁和安全生产、融合发展等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改进或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设备,提升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产业精深加工能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推动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云南省内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积极引入有条件落地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三是积极推动对口人才培养,分批、分层次大力培养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四是引导和支持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建设省、市级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专精特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鼓励建立中小微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积极推进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服务体系。
(五)加强区域协同,构建小包装绿色农产品完整供应链
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小包装绿色农产品完整供应链,搭建小包装绿色农产品发展平台,引进专业化小包装营销企业,把产品组配、加工和包装等环节前移到金沙江下游昭通侧,打造区域小包装产品产业集群,推动小包装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提升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王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