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奔向美好新生活 ——云南昭通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023-09-01 11: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石榴籽读书班”政策宣讲现场。昭通市民宗局供图

姑娘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用淳朴的歌声歌唱幸福新生活;数字科普大篷车是流动的影院,以生动的形式向群众讲解民族政策;社区老年活动室里,练书法的人写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云南昭通市,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有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得到发展,民生短板持续补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搬出大山奔小康

眼前的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城正在拔节生长。

“搬进城来住上这么好的楼房,眼瞅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和悦社区70岁的居民邹文昌说,他来自鲁甸县梭山镇,老家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曾经一家5口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而搬迁后住的新房子有100多平方米。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难题,昭通市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累计建成373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以靖安、卯家湾为标杆的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35.47万人一步跨越进城镇,住进了互嵌式社区的幸福家园。

围绕“搬、稳、富”,昭通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迁安置区促共建共享”工作,成立了9个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共建共享创建联盟,推进区域间交流互动、资源互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发动社区各族群众参与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精神文明、创业就业和嵌入式社区有机结合。

围绕“乡村价值再造”理念,昭通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在昭阳、鲁甸、彝良建设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示范村庄,建成昭阳区范家坝塘、彝良县“云中苗寨”等示范项目,让各族群众奔向美好新生活,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美好”。

壮大特色农业促振兴

盛夏时节,走进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只见万树摇红、硕果盈枝,来自示范园周边的务工群众正忙着管护果园。“红苹果就是我们的致富果,我家承包管理了90亩果园,还负责抽水站的工作,加上土地流转等收入,2022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昭阳区永丰镇新民社区居民孔令昆说。

苹果产业是昭通市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当红产业”。作为昭通市现代苹果产业的标杆,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基地种植规模达10万亩,优选全球118个苹果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建成了品种多样的“昭阳红”苹果科技集成示范园。2022年,“昭通苹果”被列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为延伸苹果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基地建成了苹果产业冷链物流园,仅分选车间就吸纳当地300多人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近3万元。2022年,基地挂果面积7万亩,实现产量3万吨、产值3.5亿元,带动周边村社农户2.58万户增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昭通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中,全市围绕苹果、筇竹、花椒、马铃薯、天麻、生猪、肉牛等特色产业,大力打造千亿级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坚持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大抓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大抓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大抓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022年,昭通市累计投入各类支农资金76.47亿元,85万亩苹果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10亿元,带动13.8万农户40万人增收,竹子种植面积突破600万亩,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户,“昭阳红”苹果、“噜咪啦”薯片入选云南省“十大名品”,全市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2023年,昭通市启动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努力以产业发展增加收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凝聚各方力量促团结

在昭通,多个民族和谐共居、一同守望美好家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村寨——威信县水田镇湾子苗寨民族团结广场上,各族群众欢聚在一起,敲响牛皮鼓,跳起芦笙舞。古树、古屋、古墙,古色古香的村寨宛如世外桃源。打糍粑、喝米酒、赏蜡染、重走长征路,一项项活动令人流连忘返。2021年,水田镇湾子苗寨被命名为第三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昭阳区布嘎回族乡居住有汉、回、彝、苗等多个民族。在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中,布嘎乡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如今集贸市场井然有序、公共厕所干净卫生。2020年,布嘎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卫生室一字排开,还建立公共流转房——爱心家园。老有所乐、幼有所学、病有所医,正是这个汉、彝、苗等多个民族聚居村落的幸福写照。

……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

昭通市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昭通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各级文博单位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基地作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六进”等活动,探索开展“流动博物馆”创新服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完成省级民族文化建设项目40个,建成8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成功举办昭通市第二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民族赛装文化节和首届少数民族迎新春绘画作品展等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全省、全国文体比赛和展演并取得优异成绩,作家吕翼的小说《马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新时代的奋进号角,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愈加灿烂。

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昭通市2家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个县159家单位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4家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昭通学院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扎西会议纪念馆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个集体和3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1个集体和6名个人被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共铺进步路,共迎新发展。昭通在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描绘着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奋进共富路的精美画卷,讲述着别具魅力的民族团结进步“昭通故事”。

作者:刘俊义

校对:胡远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族团结 创建 典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