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用热血书写一部心灵的辩证史 ——读刘建忠新闻作品集《跋涉者的足迹》

 2023-08-31 09:24  来源:昭通新闻网

刘建忠在昭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经是一位北方“大兵”,因为一篇文章,被一位昭通姑娘“相中”,于是不远千里,不顾一切来到昭通,成家立业,扎下根来,成了半个昭通人。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作家也是记者,他用两种思维思考,“两条腿”走路,脚踏实地,植根生活,辛勤笔耕,新闻事业和文学写作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今,他已出版了6本书,《跋涉者的足迹》是他的第二本新闻作品集。该书由“纪事篇”“人物篇”“时评篇”和“随笔篇”4个部分90余篇文章组成,约33万字,是他从业以来的又一次阶段性小结。

在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媒体日益式微和边缘化。当拿到刘建忠这本沉甸甸的新闻作品集,心中也一时忐忑——我能从头到尾将它认真读完吗?会不会半途而废?但事实证明,我的忐忑有些多余。尽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一口气读完,但还是断断续续地将每一篇文章都读了一遍,并产生了一些感想。

我与刘建忠相识10余年,并时有交集,对他的为人有所了解。刘建忠在昭通是名人、名家,因职业原因,社会交往极为广泛,凡与之相识的人,对他的人品、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无不竖起大拇指。他在新闻行业内获奖无数,却从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始终对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报以敬畏之心,并锲而不舍地跋涉在追求更高新闻理想的路上。

刘建忠新闻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说人话”。说人话,即其撰写的新闻作品不仅有思想、有深度,还有温度,让人听得懂、听得进、受感染、有启示。“能够在紧紧抓住新闻眼的同时,写出人物的情感和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些普通人物怦然跳动的心。”(《跋涉者的足迹》后记)。刘建忠的新闻作品无论是纪实作品,还是人物通讯,抑或时评随笔,无不是在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现场采写的,都是由冒着腾腾热气的新闻素材加工提炼而成的,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让人感同身受。其作品语言鲜活、生动、简洁明快,让人易于接受。如“纪事篇”中的《“手扒崖”上凿通途》,以真挚的笔触,谱写了一曲武警交通部队穿梭在悬崖峭壁之上,掘石凿路,为鲁甸6.5级地震开掘生命通道的英雄壮歌。行文之中,有环境描写,有场景渲染,有细节刻画,有心理描写,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写在大山深处的青春》则塑造了炎炎夏日里建设工地上的一群“80后”“90后”,为了让都香高速公路早日通车,夜以继日、奋战一线的感人故事。文本既写建设者英勇无畏的拼搏精神,也写他们面对家庭的、生活的种种问题和困难的心理活动,读来真切感人。

刘建忠新闻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讴歌和赞美。对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过突出贡献,甚至付出生命的道德模范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刘建忠总是饱含深情,不吝笔墨,给予热情讴歌和赞美,读之令人感佩不已。如《海星十年,用行动烙下温暖印记》记述了昭通公益组织“海星行动”创建10余年来,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不懈努力,积极开展救助病患贫困青少年、资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关注农村青少年素质教育等,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正式注册的爱心组织的动人历程,让人对“海星行动”公益组织肃然起敬。《夏天敏:匍匐大地写苍生》满怀敬意地记述了“昭通作家群”领军人物夏天敏一生对文学孜孜以求,赞美了他取得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为昭通文学、昭通文学人才的扶持、培养所付出的心血和奉献,字里行间真情涌动,诚挚感人。

刘建忠新闻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时下,人们有意无意远离“官媒”,不看新闻,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一些官媒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不说真话,更不敢批评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刘建忠在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始终秉持着一个新闻记者的良知和责任,以“充满对社会观察的冷眼与热血”姿态,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对一些部门的庸政、懒政等行为进行一针见血的批评,给人醍醐灌顶、催人猛醒之感。如《治理旅游乱象监管再彻底一些》,对旅游相关部门在治理“欺客、宰客”“零负团费”等旅游乱象时,总是“事后诸葛亮”的被动作为进行批评,认为监管没有出现在事前,总是在游客举报之后才作出反应、处置,极为被动,对云南旅游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指出要向海南三亚等一些做得好的地方取经,严打重罚,防患于未然,“只有消除监管惰性,把应付式的监管转变为实质上的监管,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避免放“马后炮”。可谓既有善意、中肯的批评,指出问题所在,也有合理化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人信服。《招商更要养商》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只关心招商而不注重“养商”,煞费苦心地把商家和企业引进本地,却不按照“承诺”去为商家办事,还故意设置障碍,抬高“门槛”,甚至雁过拔毛、杀鸡取卵,让商家失望透顶,撤资走人。指出沿海地区之所以迅猛发展的根源,在于他们真正把企业奉为“上帝”和“主人”,营造优越的营商环境,且打破常规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最后,作者苦口婆心地说:招商不“养商”,最后一起伤,“生个孩子不算难,把孩子养大却并不容易”,可谓振聋发聩,让人警醒,体现了一位新闻记者的责任和担当。

刘建忠新闻作品的第四个特点,是写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特点。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新闻没有生命力,也没人看。优秀的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应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与之“共情”,准确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手法,方能写出人物的情感和特点。刘建忠在此方面做得不错,如“人物篇”中《黄青刚:成长在打工路上》,该文篇幅虽短,但作者通过与人物对话、打工环境、家庭状况及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异乡打拼者孤独而坚韧、不服输、心怀梦想的人物形象,让人难忘。《马仕举:在石板上刻字雕画的“牛人”》则以“屡遭打击不忘初心”“石上作画一次成型”“子承父业传承技艺”3个部分,记叙了采写对象马仕举从小心怀理想,却遭2次高考失败、妻子罹患白血病去世等打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仍然锲而不舍追求梦想,最终事业取得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生活得到改善的感人故事,颇为励志。

当然,刘建忠的新闻作品还有其他种种优点和特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新闻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在新媒体盛行、自媒体横行、传统媒体难行、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在媒体承受“转型是快死、不转型是等死”的唱衰当下,刘建忠仍然没有放弃对新闻理想的执着追求,满怀“一腔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热血”,不断调适自己,完善自我,以适应当下新闻业的形势和需要,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继续锲而不舍地跋涉在艰辛的新闻路上,用热血书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心灵辩证史。

作者:夏文成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苑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