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8-25 09:18明月清风越山岗,蛙鸣蝉叫,草青山绿,云朵捎来故乡的信息;远方故乡寄心中,花开人来,云中人驭风来。
近乡情怯,如果无处安放疲倦的心,暂且把思念的人和事寄放在“云中苗寨”——
雨过天晴,汽车在山梁上一路攀越,一些散落在云雾中的村庄若隐若现,青山叠翠,一座村庄映入眼帘,远远看去,舒展的村庄,像极了迎风起舞的仙女。这就是“云中苗寨”,一座曾经城市与乡村分岔的地方,在返回与出发的过程中,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让人留得住乡愁,寄存下故乡的事物。
“云中苗寨”位于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自然村,是昭通市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之一。近年来,“云中苗寨”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乡村环境的蜕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旅游业”的致富新路子,让美丽乡村创造“幸福财富”,让美丽生态变为“绿色经济”。
“云中苗寨”现有苗族群众123户574人。脱贫出列前,这里是深度贫困苗族村寨,祖祖辈辈以传统农耕为主的苗族群众,以房屋、土地入股合作社,当上股东,吃上“旅游饭”。
漫步在雨后的苗寨,红墙白顶的房屋依山而建,脚下是青砖铺就的步道。在蛙鸣和知了的欢快联合鸣奏中,22岁的苗家女王运兰一边收拾着房子,一边哼着小调。村民经过时,他们用苗语打着招呼,抑或闲聊几句。我们听不懂苗语,但从他们的语调中,感受到了欢愉。
王运兰出生在这里,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熟悉门前的杉树与高高的山岗。在这里,她和祖辈年复一年守望着村庄,她的心里有个大大的梦想,就是在集镇上有一个自己的咖啡屋或者奶茶店,自己当“掌柜”。
这个梦想在2022年迈出了第一步,去年春节回家过年,她惊奇地发现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门前泥泞的小路铺上了青砖,路边青草地上种上了太阳花,带着孩子在村里逛一圈,她被转身遇见的各种美好震撼。就连以前叔叔家的猪圈也被改造成了咖啡屋,里面经营各种咖啡、奶茶、冷饮等。
在咖啡屋里点一杯奶茶,她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着人来人往,她梦想的生活场景在脑海里浮现。
之前,王运兰在福建一家制衣厂打工,每个月有近5000元的工资,说低不低说高不高。她和同村的老公在外打工多年,也没有攒下多少钱。在咖啡屋闲坐时,她得知这里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考勤奖励+创新奖励”的薪酬模式让她眼前一亮。
作为世代定居于此的苗家女,王运兰自小看到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为生计发愁。离开故乡外出打工,他们也是漂泊异乡的一朵云。她鼓起勇气,询问这里还需不需要人手。负责“云中苗寨”建设管理的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李珊梅当即表示,这里实行的是乡村人办乡村事的管理模式,欢迎有志于建设家乡的人才回乡发展,并让工作人员留下了她的联系电话。
几天后,她接到面试电话。在面试时,“云中苗寨”的“乡村CEO”问了她很多问题,她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故乡”与“异乡”的概念,表达了返乡的意愿。
元宵节那天,王运兰上岗成为咖啡屋的服务员。此后,咖啡屋里多了一个欢快跑动的苗家少女身影。
王运兰加入“云中苗寨”的同时,云中咖啡屋、山居民宿等新业态运营也渐入佳境。村里的苗族同胞,通过盘活村庄闲置资产,空置房屋变身山居民宿、农家菜馆、百货超市,20余名年轻人成为乡村新业态从业者。
6月初,王运兰领到了2800元的工资,她添置了一身苗族服装,在咖啡屋上班的同时,她迷上了古典诗词文化,并开始自学英语。在翻越过无数次的山岗上,她踏着青草地,看着村里一天天长大的树木,蹦蹦跳跳地哼着山歌。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丈夫在浙江打工,整日在工地上忙碌,他们每天只能通过微信视频“见面”,孩子在村里幼儿园就读后,解决了她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父母、亲人、朋友在她的心中占据很大空间,闲暇时,她下载App学习英语。几个月下来,她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询问顾客的需求。今年5月初,几名外国游客来这里,她竟然用英语与客人攀谈。听着她还有点生硬的英语,得知她就是村里的农民,外国游客纠正了她的发音后,纷纷给她竖起了大拇指。
在脱贫出列前,大苗寨123户就有108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达87.6%。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作为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打造的“云中苗寨”探索出了“一个中心、四个主体、四个机制”的路线,即以农民为中心,农民作为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受益主体,以及建设农民组织机制、以工代赈建设机制、农民经营机制和农民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运营一年以来,“云中苗寨”涅槃重生,华丽转身,实现营收230万元,通过以工代赈,发放78万元工资,今年底,预计将实现300万元以上营收。
李珊梅是“云中苗寨”的策划者、实践者、参与者、见证者,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的目标,树牢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建的理念。
农文旅融合发展提速——2021年7月,借助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的“脑袋”,“云中苗寨”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分期进行建设。核心区已建设完成,拓展区正在建设,部分农产品已转换为旅游商品,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美洁净”村庄呼之欲出——以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在村外建设牲畜集中养殖场,把猪牛羊“搬”到村外养殖。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每家每户改建卫生厕所,实现垃圾定时集中收集处理。结合旅游发展,突出红砖元素建设了红砖连户路,全面清理整治村庄环境,让村庄从“脏乱差”变成了“美洁净”。
农户当股东——通过盘活村内集体资产和村民闲置资产,植入咖啡厅、餐厅、烧烤长廊、便利店、民宿等业态,公开招聘“乡村CEO”,依托本村村民组建经营管理团队,让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管理、经营有了务工收入,闲置资产入股合作社有了股份收入,参与业态经营管理有了工资收入,出售自家农产品给合作社加工有了经营收入,加入合作社有了分红收入。
乡土人才大展身手——26名村民参与合作社经营,实现就近稳定就业,35名当地村民在建设中学会了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技术工人,一批干部也在发展村庄中成为乡村建设的行家里手。“云中苗寨”项目最深层次的改变是村民转变了思想观念和提振了致富信心,村民从原来不敢想到现在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从原来畏首畏尾到现在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积分制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村“两委”结合参加卫生评比、参与公益事业、遵守村规民约、稳定外出务工等事项,建立了积分制,使基层党组织和合作社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如今,隐于深山的大苗寨伴着远山和白云,既有乡村的自然美景和淳朴厚重的风土人情,又有城市的现代气息,更加美丽和谐,成了城里人想去的乡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云是“云中苗寨”的设计师,对于“云中苗寨”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他认为放眼全国是完全可以复制和借鉴的。他说,“云中苗寨”形成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提升,以农民利益为主体的乡村建设机制。同时,通过打造业态,建立农民受益机制,实现资产的所有和资产的经营分离。农民不会经营、不懂经营,政府主导,通过聘请“乡村CEO”,破解现在乡村振兴中出现的产业单一、农民收入无法提高、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和没有完整的经营机制等一系列难题。
“云中苗寨”探索建立了农民的村庄农民建,农民的产业农民管,乡村的收益农民享的发展模式,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农民自主经营有收入,合作经营有分成,就近就业有工资,全体村民有分红的目标,盘活了乡村生态资源、闲置资源,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昭通日报记者 杨 明 莫 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