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经济丨乌蒙勤筑巢 引得好凤栖——昭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八方投资客商工作纪实

 2023-08-17 09: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2023年以来,昭通市上下抓实发展第一要务、干好招商引资第一要事、提升营商环境第一竞争力,紧紧围绕“产、城、人”三篇文章,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各项工作,新引进10亿元以上的盐津县年产15万吨工业硅项目、镇雄县镇雄之眼酒店项目,新增外资市场主体2家,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金凤凰”项目88个,到位资金146.34亿元,引进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135.01亿元。

乌蒙昭通,浪涌金沙,风帆正劲。昭通,有着厚积薄发的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企有所呼,政有所应”的“店小二”精神,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入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干部作风、营商环境“双提升”专项行动,以更优的市场、创新、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为各方宾客来昭投资兴业厚植发展沃土。近年来,昭通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大唐集团,中国500强企业株洲旗滨、华润水泥、广东能源等企业。

组织发展“一盘棋”

昭通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开展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意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规划等政策举措,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培优年行动”“暖心行动”以及“营商环境不优”、政务服务便民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四大行动”,创新推出“千名领导挂千企”、组织工作服务营商环境、帮办代办等工作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整治营商环境建设中设置隐性壁垒、妨碍公平竞争、不兑现招商承诺、拖欠企业账款、侵犯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切实为企业松绑解困。建立“一把手”招商机制,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外出洽谈招商项目,宣传招商政策,表达招商诚意,增强企业投资信心,让“有为政府”服务市场资源集聚、激励市场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投资吸引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市场服务“一窗办”

昭通市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增速迅猛。树牢“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责任意识,不断“瘦身”政府职能,推行权责清单制,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推行“证照分离”、开办企业“一窗通办”等商事制度改革全覆盖,放宽市场准入,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破解市场主体反映突出的限制多、门槛高、审批繁等问题,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市场主体倍增成效明显。截至6月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35.92万户,同比增长18.73%,增幅排全省前4名,净增市场主体3.34万户。

投资项目审批不断提速。持续深化“一张蓝图”“多测合一”等工程(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一次办”,土地、环评等要素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开设绿色通道为投资项目审批设置综合受理专窗,组建帮办代办队伍累计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300余件,“点对点”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落户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项目审批效率不断提速。全市低压居民、非居民用户全流程办电平均用时分别压减至1.76、1.92天,高压单电源用户3环节合计平均用时压减至4.51天,均优于国家要求。为投资项目审批建立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一般性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4个工作日。如创普斯(深圳)新能源科技集团总投资95亿元的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了28天,2个月便完成环评、能评等审批手续,“昭通速度、昭通效率”不断彰显。金融助企靠前发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昭通始终坚持“汇聚金融活水、润泽万户千企”,创新建立“金融+政务”“线下窗口+线上平台”“小前台+大后台”首贷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首贷服务中心市、县全覆盖,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普惠金融服务港湾建设“润企惠民”工程、“政银担企”全域联动“加力提效”工程,千方百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截至6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0.63亿元,较年初增加29.44 亿元,同比增长28.0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1.85个百分点。

创新赋能“一家亲”

人才“引育用”力度持续加大。深入实施产业急需人才引进、产业人才培养、园区人才汇聚、卓越企业家培养“四大工程”及“科技入昭”行动和“兴昭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创优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全面解决到昭就业高层次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问题,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 600 余人,为企业提供创新型、急需紧缺型人才支持。

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企业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提升。11个县、(市、区)全面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4家企业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14家企业获得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23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371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2家,“昭通天麻”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和“食药同源”试点名录,鲁甸、昭阳工业园区被确定为云南省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园区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始终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强化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创新体制机制,一盘棋统筹谋划园区“三区三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专债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园区水、电、气等基础配套保障。抓实园区赋权,推动“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同时从各要素保障部门抽人组建园区帮办代办队伍,全过程参与项目谋划、引进、规划、建设,实现水电、能评、环评“零阻碍”。围绕绿色硅铝、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重点产业,清单化推动园区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张作战图、一个专班”服务项目建设,园区孵化能力不断提升,招引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6个省级开发区共入驻规上工业企业108 家,1— 6月,新入驻工业企业10家,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 279.2 亿元。

政务保障“一扇门”

线下“只进一扇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场所全面达标,乡、村两级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非负面清单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深入开展政务服务便民领域问题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审批行为,严查超清单审批、拔高标准审批及审批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让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建成2.6万平方米的市、区合一的市级政务服务中心1个、县级政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为民服务中心150个、村级便民服务站 1402个,全市各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站)入驻部门1771家、人员3358人、事项28301项。

线上“一网可办”。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政务外网全覆盖,接入市、县两级部门专线2328条,承载国家、省、市各类业务系统近300个;全面推广“一部手机办事通”,上线政务服务事项1125个;大力推行“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公安、医保、人社、税务、交运、司法、不动产等领域24小时自助终端不断扩面;启动数字政务基础设施暨综合服务管控平台建设,数据共享、系统集成、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有效融合,“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不打烊”“异地办”成为政务服务“一网可办”新样板。全市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 98.16%、全程网办率达 82.59%。

现场“一次办成”。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打造审批程序更简、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政务环境。市、县、乡、村4 级一体化推进“一窗通办”改革,构建起“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实现“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在省级确定的16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基础上,拓展“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10个,采用“线上不通线下跑”的方式,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今年以来,累计办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000 余件。有序推进昭阳、鲁甸、镇雄、盐津、水富5个县(市、区)“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平均划转事项达190项,共划转编制156个,实现审批服务从“物理集中”向“化学聚合”转变。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9.99%。

法治环境“一青天”

监管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与包容审慎监管深度融合,认真落实涉企检查报审制度,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全面推行监管执法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于行政强制4张清单制度,坚决破除以罚代管,全面整治以检查为由的“一刀切”简单关停行为,做到“依法监管、无事不扰”,着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执行合同效率不断提升。推行一站式诉讼服务、多元解纷机制,不断提升审判和执行质效。1—6月,全市法院涉企合同纠纷平均审理周期114.62天、较去年同期缩短了79.46天。

涉企法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企业破产府院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破产案件协同办理,破产案件审判质效大幅提升。今年,共受理破产案件26件,平均审理周期同期缩短了156.39天。加强商会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效联动,累计建成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家、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50家、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1402个,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664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84个,调解矛盾纠纷22445件、调解率达100%。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加大拖欠企业账款清偿力度,有效降低企业负担,累计清偿拖欠中小微企业无分歧账款4462.43万元。

人文活跃“一城人”

主动下沉服务。深入开展“千名领导挂千企、当好暖心店小二”“三进市场主体”等活动,分行业建立“一企一联络员”,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以“店小二”精神、“保姆式”服务助企纾困解难。全市1211名干部挂联1985户企业,累计为企业解决难题2500余个,破解企业用地难题250个。

惠企政策落实有力。梳理汇编各行业惠企政策40余条,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企业宣讲政策、解决难题;企业联络员点对点为企业精准画像,帮助企业申报、兑现惠企政策,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负担增动力。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健全完善“受理、交办、处置、反馈、评价、回访”六位一体投诉处置机制,拓展“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咨询投诉功能,在市政府微信公众号开设“营商环境大提升投诉专栏”,建立营商环境前哨站2个,在政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投诉台并建立“不能办”“办得慢”“办不好”“办不成”4本负面台账,公开投诉举报电话、邮箱,多渠道收集企业群众诉求,落实专人逐一跟踪回访问效,确保企业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城市功能不断拓展。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交通、住房、生态、公共空间等城市功能不断提质,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形成,“一城三区”、美丽县城、特色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4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92公里,成贵铁路建成通车,昭通迈入高铁时代,水富港跃升为千万吨级枢纽港口,水陆空交通承载力不断提升。昭通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至 77.8万人,宜居宜业的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昭通将持续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昭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巨大、前景光明。

昭通日报记者:陈忠华 文/图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营商环境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