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发布
2023-08-15 09:19我们迎来了首个
全国生态日
青山巍峨,天空蔚蓝
水清地灵,绿色浸染
这是彩云之南最靓丽的景色
徐徐展开云岭画卷
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等
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明星物种
华盖木等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绿美公路串联起山水林田湖和城镇
成为绿色生态、民族文化的新载体
新能源汽车、公交车
以及共享单车等交通工具
穿梭在城乡街道
这抹耀眼的绿,怎能不爱?
明确提出
云南要“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2020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
要求云南
“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
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推进云南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交出了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
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
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和生态安全屏障
红河蝴蝶谷的箭环蝶 赵智钦 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
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打造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探索绿色小康之路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
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玉溪江川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李丹 摄
今年7月27日召开的
中共云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云南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三治一改善”,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和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综合治理每年见到成效;
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碳汇云南”三年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扎实推进绿美云南建设,把树种在群众身边,建设一批绿美街区、“口袋公园”、美丽庭院,让云岭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
昆明王官湿地公园 陈飞 摄
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
小布带你近距离感受这抹绿
↓↓↓
西畴:石山成绿海
99.9%的面积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人均耕地不足0.78亩……上世纪80年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被国外专家认为“基本丧失人类生活条件”。1985年,西畴县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
2016年拍摄的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工作现场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摄
经过不断实践总结,西畴县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由单一的炸石造地、改水、修路,转变为“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
在西畴人不断苦干实干中,逐渐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登上三光片区多依坪村小组山顶,极目远眺,曾经黑压压的乱石堆,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猕猴桃基地。
三光片区种上连片猕猴桃 陈明凯 摄
西畴国家石漠公园、香坪山景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西畴各个景区人潮涌动。荒山变绿,游客看绿,“美”成为西畴新的生产力。
如今的西畴,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人变富,日子越过越幸福。
华坪:“去黑增绿”
丽江市华坪县地处云南西北部金沙江畔,曾经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由于无序开发,全县生态一度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华坪县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加快制定绿色发展战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压减煤炭产能。一边做“去黑”的减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边做“增绿”的加法,大力发展以芒果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奋力闯出一条“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新模式。
华坪芒果种植基地 图源:视觉中国
从“煤炭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华坪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长江上游绿色经济强县,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如今,芒果产业已经成为华坪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支柱产业。截至2022年底,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44万亩,挂果34.2万亩,产量39万吨,产值26.5亿元,种植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成熟的芒果 华坪县委宣传部 供图
除了芒果产业,华坪县还依托金沙江丰富的水电、矿产、光热等资源以及区位优势,持续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
大理:湖进人退
作为大理人民的“母亲湖”,风光绮丽的洱海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无序发展,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洱海一度出现“人进湖退”的现象,水质面临严峻挑战。
2018年,大理成立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指挥部,在明确蓝线(洱海湖区界线)、绿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和红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后,又在“三线”范围内实施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
在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系列措施推动下,洱海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洱海水质呈现向好趋势。
截至2022年底,洱海水质已连续3年被评价为“优”。洱海27条主要的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湖体透明度提升至近20年以来最高水平,流域范围内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大理坚决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绝迹多年的小熊猫、林麝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重现苍山,消失已久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在洱海连片开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大理更加令人心驰神往。
成片的海菜花在洱海水面盛放 杨继培 摄
石梯村:以“绿”生“金”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在陡峭悬崖上开凿阶梯出行而得名。石梯村紧邻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 资料图
石梯村早期居住的村民多以狩猎为生,为了生存,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猎捕野生动物,特别是各种珍稀鸟类,使得当地的野生动物和鸟类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当地大力发展“中国犀鸟谷”生态旅游。观鸟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的石梯群众已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自觉地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森林才留得住犀鸟,留住了犀鸟才会吸引观鸟人,观鸟人来了大家就能增加收入、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双角犀鸟 资料图
“石梯生态发展经验”得到大力推广,实现“砍树人变成护林人”“狩猎人变成护鸟人”“贫困人变成鸟导游”“贫困村变成旅游村”的巨大转变,该模式被评为生态环境部2019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现在的石梯村,保存了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以及龙脑香、篦齿苏铁等稀有树种,成为全国村一级生物多样性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云南因绿而美、因特而美、因多样性而美
我们要像呵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
从身边小事做起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争当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
为绿美云南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策划:曹璐 包涛
整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云南日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设计: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