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抓住新机遇 谋划新跨越
读新闻 2023-08-13 23:00 来源:人民网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素有“云南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昭通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挥手告别绝对贫困,与全国一道昂首迈入小康社会的快车道。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把昭通建设成全省“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的发展定位,8月2日,记者在“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获悉,昭通市要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奋力闯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把昭通建成全省巩固脱贫成果最好的州市之一、综合交通发展最好的州市之一、壮大资源经济最好的州市之一、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州市之一、人力资源开发最好的州市之一,推动全市迈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台阶。发展“五个之一”,昭通有何底气?具体如何推进?为此,人民网记者就有关问题对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进行了采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昭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的机遇期。”杨承新说,当前的昭通正面临政策红利叠加、市场回暖复苏、产业动能强劲、积累效益释放、基数效益凸显、发展强劲“六大利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同时,杨承新表示:“我最关心的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事,特别是把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全市185.07万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我们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29日上午,春节刚收假,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便与其他市政府领导一起,出席昭通市暨昭阳区202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集中欢送仪式,为远赴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务工的2000余名昭通群众送行。“昭通630万人口中有305万农村劳动力,农民增收大概76%是靠劳动力转移获得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承新表示,2023年昭通要努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在261万。其中,省外的劳动力转移要稳定在125万。“稳住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的农民增收就稳了。”他说。杨承新介绍,除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外,昭通还谋划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天麻、苹果、竹笋、马铃薯、花椒、肉牛等具有昭通地域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上大做文章。通过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实现经营性收入增长。针对各界广泛关心的赤水河源头保护问题,杨承新明确:昭通将启动赤水河流域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确保赤水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流昭通、出云南。“充分利用好昭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融入滇中经济圈、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昭通与川滇黔毗邻地区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依托昆交会、南博会、进博会等平台,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在发展方面,杨承新信心满满地指出,要着力把昭通建成全省巩固脱贫成果示范区,推动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记者:昭通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数据:2022年昭通基本消除了年均7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今年定的目标是要消除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3000元的增幅也不小了,那昭通会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呢?杨承新:我们的农民增收大概76%是靠劳动力转移获得的,全省的省外转移劳动力是300来万,我们就有125万,占了1/3多一点。所以稳住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的农民增收就稳了。我们要按照有组织、有服务、有品牌、有技术的要求,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杨承新说,今年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三开始,昭通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就通过人社局长直播带岗这种形式,并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百日行动”,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我们输出的是劳动力,将来回流的是生产力。我们要通过努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稳定在261万。其中,省外的劳动力转移的话要稳定在125万,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增加脱贫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第二,就是要通过大抓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加脱贫群众的经营性收入。通过苹果、天麻、肉牛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增长。第三,对于特殊困难重点群体,要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实现农民政策性收入的增长。我们要通过努力,三年内实现农民有大的增收,高原特色农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农村面貌有一个新的变化。记者:我们注意到,昭通有4万多名工作队队员挂钩差不多14 万低收入群众,这些挂钩干部,他们会起到一个什么作用,他们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哪些?杨承新:我们的干部在结对帮扶的过程当中,他们每个月要走访一次,对于脱贫群众的收入及遇到的困难会随时进行动态监测。针对脱贫户,有特殊困难的,我们会动员这些挂钩单位的一些力量,有针对性地建立帮扶机制。记者:我们在云南观察到一个共性的现象,就是各地对农业投资的增长非常迅速。但有的地方规模一上来之后,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对此,昭通会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杨承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搞深加工,通过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机制来实现农民增收。今年我们出台了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规范使用的办法,防止乡村衔接资金撒胡椒面,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有带动、有促进作用的龙头企业。过去我们是直接补给农民,现在我们要求通过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把产业做起来,促进农民持续性增收。例如,针对605万亩竹产业基地,我们加大对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8个有竹产业的县,每个县必须要扶持一家竹笋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截至2022年底,昭通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迈上新台阶、达110亿元,竹子种植面积突破600万亩,天麻、马铃薯、生猪、肉牛等特色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户,农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记者:省委省政府也对昭通提出了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要求。我们都知道赤水河发源于昭通境内,而赤水河又处于贵州茅台酒厂的上游,赤水河的保护一直是各界广泛关心的话题,对此,昭通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杨承新:这些年,赤水河保护一直是昭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赤水河保护,我们首先要求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提高思想站位,要有全局意识,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其次,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对赤水河流域保护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采取壮士断腕的举措,对赤水河流域的小煤矿、小水电站及矿山等全部关停。同时,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治理,在昭通境内的赤水河流域建立了污水排放治理、美丽河道建设维护等长效机制。在昭通镇雄,赤水河流域涉及15个乡镇,2022年这些乡镇的污水治理项目已经全面铺开。另外,我们在2022年还争取了3个亿的国家中央预算内资金,在省财政也争取了5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昭通境内赤水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截至目前,赤水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0.1%。今年我们要启动赤水河流域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赤水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加快新型城镇化 力争把昭通古城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记者:今年昭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成为云南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州市之一,以及要推进昭通古城的提升改造,这些内容群众关注度高,昭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提出这些目标的?杨承新:昭通的城市化率比较低,现在才42%,离全国全省的城市化率还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本身就是潜力,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包括城市管网建设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实施以绿美行动为主、包括昭通十大公园建设在内的项目建设,让城市的颜值更高。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配套的建设力度,有效满足老百姓对教育医疗的需求。2023年,我们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0所、中小学73所,分别新增学位2万个、3.3万个以上,力争省一级普通高中“县县覆盖”。同时,稳步推进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二期建设,打造五大重点专科,建成投用市妇女儿童医院等4所医院,力争所有县市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达到国家A档标准,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而对昭通古城的保护,对提升城市品位、城市记忆,建设人文昭通、避暑昭通,意义重大。但昭通古城的打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不搞大拆大建。所以现在第一步抓的就是规划,根据规划,逐步对古城里一些不协调的建筑改造提升。同时,进一步完善古城的配套设施。现在古城里边的管网、消防设施等,尚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要求。通过努力,我们有信心把昭通古城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昭通市永善县的月亮湾大桥是云南“溜索改桥”项目收官之作。柴峻峰摄记者:昭通交通飞速发展,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进出的道路越来越宽阔。结合昭通的区位优势,省委、省政府对昭通提出了“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的发展目标。那么,处于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滇中经济圈交汇处的昭通,如何在其中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呢?杨承新:我们会充分利用好昭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融入滇中经济圈、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昭通与毗邻地区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依托昆交会、南博会、进博会等平台,深化对外交流合作。首先,综合交通一定要通。过去人们说“昭通昭通就是糟糕的交通”,现在如果没有几个大的联通通道,想要大合作是做不到的。在基础设施各方面的联通上,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其次,在产业发展当中,昭通要进一步壮大资源经济,但壮大资源经济不是随随便便行动,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我们一定要选好商、招好商,通过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对昭通的资源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利用,立足昭通的资源优势,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市场。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农业综合产值1200亿元;壮大工业经济,全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绿色硅铝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另外,昭通还要立足实际,把现代服务业认真抓好。从更高层次、更宏大视野规划策划昭通旅游发展,以“一山”“一城”“一址”“一江”等“十大文旅项目”为重点,推动配套基础提标、景区提升、服务提质、品牌提级。加快实施智慧劳动力转移、平安昭通等“十大智慧项目”,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抓好省能投昭阳物流园、省建投镇雄物流园等“十大物流项目”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记者:长期以来,昭通的发展长期受困于交通。昭通这几年的综合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在下一阶段,昭通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力度会减弱吗?下一步有哪些具体规划?杨承新:首先,对综合交通的投入,我们的力度不会减弱,但是会对交通投资的一些结构进行调整。比如,在高速公路方面会有所控制,但对机场的建设会加大力度,确保昭通新机场建设在明年底能够通航。其次,水富港的建设力度也会加大,我们现在正在争取各方面的一些支持,争取把水富港建成长江上游第一港。同时,我们也准备把水富港申报为口岸。加强与中国远洋集团沟通合作,把水富港建设成为昭通对外合作的一个新通道。同时,铁路建设是我们下一步的一个主攻方向。现在昭通在云南的物流运输成本一直降不下来,我们希望通过水路和铁路联运来解决这个问题。2023年我们会大力推进渝昆高铁昭通段建设,确保叙毕铁路建成运营,加快攀昭毕、宜西攀、内昆铁路提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另外,在境内的二级公路建设、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方面,我们也会加大力度,切实改善老百姓的出行条件。记者:今年昭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昭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位次。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当前“全市上下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干”,那么“变”的底气在哪里?具体该如何“变”,“变”的目标是什么?杨承新:从目前来看,与全省其他州市相比,后发展和欠发达仍然是昭通最基本的市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矛盾,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从目前来看,昭通求“变”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外部形势大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昭通发展给予关心关怀;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战略以及省委实施“3815”战略将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和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等政策红利正在释放。其次是内部动能向好,2022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3.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1.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疫情转段,旅游、消费等呈现强劲复苏态势,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随着外部形势、内部动能的共同作用,昭通独特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优势、绿色能源优势、特色农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五大优势”将加快向发展优势转变,加快昭通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完全可能。面临这样的内外部发展机遇,我们将积极谋求通过动能之变、作风之变、发展之变,推动昭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动能之变方面,将推动投资结构从重基础向重产业转变,使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壮大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支撑”。在作风之变方面,将通过“双提升”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三法三化”深入践行,使做“实干家”、当“施工队长”成为向落实要战斗力的关键一招。在发展之变方面,将把群众“期盼的事”变为政府“要干的事”,把政府“在干的事”变为群众“支持的事”,使政府“干成的事”变为“惠民的事”。变,非一日之功。我们将久久为功、主动思变,打破“本身基数小、增幅也不大”的现状,通过努力实现在全省“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位势之变。来源丨人民网-云南频道 记者:徐元锋 李发兴 符皓 程浩 曾智慧 蔡树菁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孝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