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新寿村的幸福秘诀

 2023-08-13 14: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6年,新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

2022年,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49万元。

说起这些年新寿村村民持续增收的事,新寿村党总支书记彭卫欣慰之余深感责任重大。2019年4月30日上任后,如何在1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盘活产业让村民持续增收成了他日夜思索谋划的重要工作。

在彭卫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新寿村,站在研学中心观景平台,微风吹过,层层叠叠的梯田内稻浪翻涌,别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水青山中,屋舍、田园交相辉映;七月的新寿村,粮满田、菜满园、果飘香,处处呈现着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连片种植的1200亩猕猴桃、300亩黄桃丰收在望,散落山间的稻田基地、肉兔养殖场、兰花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油葵产业让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寿村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云开澄明,绿意可掬。面对这样一幅干净整洁、风光旖旎的和谐画面,谁不为之惊叹?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蝶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寿村幸福生活的秘诀何在?记者在一个个产业项目中找到了答案。

用产业“活水”浇灌乡村沃土

在猕猴桃种植基地观景平台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沿着藤架顺势而上,一个个饱满的猕猴桃繁星般悬挂在枝蔓上,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迎风摇曳,长势喜人。

“2022年,我们的猕猴桃产值达到560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89人。”彭卫说。

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是产业振兴。2012年3月,猕猴桃种植项目在新寿村落地。彭卫回首新寿村11年猕猴桃产业发展时说,一路艰难曲折,从100亩到1200亩,从零星种植、送技上门到如今连片规模化种植、集体公司经营,形成了整套完善的育苗、种植、管理、收购、推广、销售产业链。

“要想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为村民办更多的事。”彭卫任职初期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强村富民”的实现路径之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利益联结促农增收。彭卫和村“两委”班子认真探索创新猕猴桃产业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充分依托地理、生态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

巩固产业,整合资金,成立水富新寿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水富新寿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接盘后对猕猴桃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当地农户将土地转让给村集体经济,做到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销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依托农技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以帮助农民增收为重点。农户如何通过猕猴桃产业发展受益?彭卫说,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以大田3组的李永英为例,她家流转了10亩土地,以每亩土地700元入股,并在基地打零工,年收入有1万多元。

眼下,正是黄桃上市的时节。在陈志国的黄桃种植基地里,圆润饱满的黄桃压满枝头,株株桃树硕果累累,令人垂涎欲滴。

陈志国也是乘着新寿村产业发展的东风,吃上“产业饭”、阔步走上“小康路”的人。2014年,在浙江务工多年的陈志国月薪已经达到1.2万元,当时看到上海的黄桃很受欢迎,价格及品质也很好,回家带动乡亲发展的念头油然而生。基于骨子里的农耕梦想,他当即从上海引进黄桃树苗33株,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建起了果园。

2017年,陈志国成立了水富志国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25户农户土地,现黄桃种植面积达80余亩,亩产近1500公斤,销售收入达50多万元。与60多家连锁生活超市、商场签订了供销合同,销售渠道稳定,长期在基地务工的群众年收入可达2万多元,有效解决了35名群众就业问题。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当地农户试着用科学的方式去开展黄桃种植,从市场和收益角度去分析、选择栽种品种,实现了持续增收。

大田二组61岁的王加镜便是受益人之一。

密林间,王加镜正提着篮筐忙着采摘黄桃,老伴和陈志国的父亲讨论交流着黄桃种植技术,看着个大圆润的黄桃,难掩丰收的喜悦。“我种的黄桃管理得很好,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是农家肥种植,品质上乘的每斤12元左右。下步还想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吴加镜一边采摘黄桃,一边喜笑颜开地对记者说。

两年前看到陈志国种植黄桃收益丰厚,用她的话说比较“眼红”。她是个勤劳好强的人,相信自己也能种出品质上乘的黄桃。通过陈志国免费提供的苗木和技术指导,今年她家的黄桃开始挂果,绿色健康口感好,对于黄桃的收益,王加镜信心满满。对陈志国带领村民发展黄桃增收致富,她更是连连称赞、感激不尽。

在田坝3组扬帆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忙碌地采摘着菌子,每天需采摘1000多公斤供应到四川省宜宾市的超市。基地已成为一个带动当地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试验、示范基地。村民杨友光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实现年收入3万多元,村民苟家银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年收入2万多元。2022年,基地食用菌产量达200吨,产值达120万元,带动10余人长期务工,还有很多弱劳动力经常来打零工,一年发放工资超过25万元。

猕猴桃、黄桃、李子、菌子等产业随之兴旺起来,外来的人也来参与投资,新寿村成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热土。新寿村为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彭卫说起返乡创业的人才如数家珍,黄桃基地的陈志国、兰花基地的周煌智、扬帆菌业的徐刚及养兔场的陈弘毅、蒲雅欣夫妻,越来越多的群众融入创业致富的浪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新寿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农旅融合风生水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至今日,难以寻觅这般乡景,但在新寿村中行走漫步,你将恍如隔世般感慨此处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仙炉山云梯、望江花径、悬崖民宿、阳光田园、向日葵花海、果蔬采摘园……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新景观陆续建设,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离陈志国的黄桃种植基地大概2公里的距离,是彭道关的农家乐。到来时,彭道关正给盆栽浇水。“没事养养花,种种菜,这就是幸福生活呀。”给倒了杯茶后,彭道关说起了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近年来,新寿村围绕“乡村振兴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副产品轻加工为辅,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发展集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文化研学、人才培训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业态布局,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彭道关抓住机遇,开起了农家乐。“散养土鸡、香肠腊肉、新鲜时蔬……这些最受游客欢迎。村里搞起乡村旅游,我这里除了吃绿色农家菜,还可以休闲垂钓,生意很不错,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十来桌游客,全家人齐上阵都忙不过来。”彭道关开心地说。

在研学中心观景台上,云富街道宣传委员文慧向记者介绍:“研学中心投资1552万元建成,可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会务服务,打造集理论宣传、科普研究、农产品展销、技能培训、食宿等功能为一体的研学产业,把团建活动、党支部活动、教学活动、亲子活动等主题活动带到乡村振兴项目运营中,以行政资源撬动市场活力。”

看到每天从家门口经过的车辆,听到“嘟嘟”的车鸣声,双河一组的王廷秀觉得特别舒心。车流就是人流,只要有人来必然会消费,这个道理王廷秀自然懂得。2012年,政府修建了安置点让她家从地质滑坡点搬迁到环境条件较好的双河一组。如今她经营着一间小超市,生意不错。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周末来新寿村游玩的游客特别多,她的超市生意自然也跟着火起来了。

这几年新寿村的发展让王廷秀瞠目结舌。现在新寿村环境美了,产业发展了,村子也热闹起来了。

“我做梦都没想到村子如今这么受欢迎,游客来仙炉山游玩,卖点矿泉水,我也能赚不少钱。”几年前,村子还比较落后,儿媳妇把孙子的户口迁移到了发展比较好的玉溪市,这成了王廷秀心里的疙瘩。她对新寿村以后的发展信心满满,村子越来越好,孙子的户口一定要迁回来。她还跟村民说笑,以后她也可以当新寿村的导游,游客来了要去哪里,村里有什么故事她都可以跟游客讲解。

近年来,新寿村围绕“养生田园、幸福新寿”建设目标,以农旅党建为主题,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建红、新寿新,把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2021年,新寿村被评为“云南省美丽乡村”;2022年,昭通市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园在新寿村落成;2023年,新寿村获评“云南省绿美村庄”。

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返乡了”,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了”,多年沉寂的新寿村走出落寞、重现生机。如画田野,浓浓乡愁,醉了春风,也醉了游客。

新寿村如同一匹千里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路飞驰。

昭通日报记者 莫娟 杨明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旅游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