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8-12 09:26说起挑水巷,老昭通人没有不知道的。不管是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孩,就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有事没事,都会去走一回。
挑水巷(曾称铁匠街)呈“Y”字形,东面有两街口与北正街相接,其中一条出口就在辕门口附近了,西边则与崇义街相通。
站在北正街北侧入口,巷里静悄悄地,一幅广告牌悬挂着,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它在提醒我,这有一家改衣铺,若有需求可到此解决。今晚除了没有风,和任何一天的夜晚都一样。窄窄的弄堂里热气尚存,还未完全散去。地面是由一块块油光发亮的古石铺就,生出一股凉意,就着星星发出一道暗光,将人带入小巷深处。
过去,小巷的路石与现在的石块略有不同,由于改造有几段是混杂的块石,过去的全部是由一块块长方形规整、坚硬的大石缝隙交错铺砌起来的。年长日久,那地面石头被骡马脚上的铁掌划出深深的印坑。清晨那骡马铃声及“滴答滴答”踏石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宛如一首晨曲在巷子附近回荡。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那地面都是湿漉漉的,有阳光也好,无阳光也好,也都是闪亮的。下雪了,地面不会积雪,被那晃出水桶的水融化了,被挑水人的脚步融化了。
越往里走越黑,就像时光隧道,也把人带到从前。挑水巷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个充满神奇故事的地方。这出了个实实在在的农民起义之女帅谢华瑶(《中国近代战争史》有记载,战争之地各县志也都有记载),其具有超凡的意志力与指挥力,身先士卒,成为太平军中为数不多的女将。实为中华之杰,也是昭通史上传奇的人物。想到此,心里起了敬意,也不觉得那么热了。拐个弯,有窗户透出光亮,低矮的房子内有人生活在里面,也许正在喝着小酒、看着电视,解除一天的疲劳。生活有时就是那么简单,快乐来自一杯酒,或一瓶可乐。
左侧一片空旷,被高高的蓝铁皮围着,一幢古屋挑檐冲天。走近看到门牌38号。新中国成立前是广东会馆,成立后是昭通衡器厂,没有错,边上还立着文物保护的标志。那一片空地是2011年5月20日一场大火引起的,周边十多户受灾,其中十户居民住宅全部化为灰烬,广东会馆也有一部分被烧毁。会馆大门部分有较高的山墙相隔,因扑救及时,得以保存下来。此时的这面墙,就像英雄一样矗立在那里,歌颂着建筑师的功绩。
据记载,广东会馆建筑面积1173.78平方米,占地面积1198.17平方米。站在会馆外看到后面的房屋已经开始进行保护,屋顶有彩钢瓦遮盖起,让其不受风雨之苦。有幸啊,实物在历史在,这是看得见的历史。但看到这,总觉得有什么不妥,好像缺了什么,往回走了几步,疑虑在心中消除。原来在前戏台与后房之间的一栋三层楼没有了,才显得那么空旷,所以那挑檐看去那么显眼。
这片区居住的多是匠人,靠着手艺吃饭的人,一代传一代,至今已有几代人,有的已经说不清楚,只知道爷爷的爷爷就在这儿做这营生。大人进城必到挑水巷,那里有各式各样的家什,让人信得过的家什。随行的孩童连蹦带跳,跑到邻近的馋嘴街(过去也叫铜匠街,现为崇义街),买上一串糖葫芦、一个烧洋芋,喝上一杯冰凉的木瓜凉粉。
正因为此地为市中心地带,人流密集,这里还聚集了许多代写文书之人,可以说几乎什么都写,诉讼案件、申请举报、合同协议、欠款追赔等等,还能代请律师,更牛的还可代编论文。在以前识文断字的人不多,写封家书都很困难的年代,在这能够解决许多人不识字的难题。看到这些代写铺,让我想起了北宋中期的杜衍。少时贫困,曾以帮人抄写文字度日,后及登,至太师,封祁国公。再想代编论文也不是什么难事了。人生变幻无穷。这里还有些旧书摊,收进卖出维持着简单的生计。曾经有不少文物级的东西在这里被人淘走。
走进挑水巷,与一老者边聊边走,问原来的水塘子在哪里,说是在顺城街与馋嘴街之间。在馋嘴街与挑水巷三岔口,一位配钥匙的老者确定水池的位置即现在的“百衣汇”的位置。那是个长方形的石砌水池,叫法不一,有人叫水塘子,也有人叫大水塘。此水来自大龙洞,流经二十五孔桥,进入昭通城。水池被填掉的时间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水塘子因通了自来水后,渐渐荒废。“红旗旅社”开建,就把水塘子给填了。这水在雨天还是会有点浑浊,比起东门的水池来说,这边的水比那要干净多了,每天人来人往,挑水的人不断。
据资料,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扩建利济池,用条石镶砌。池深2.33米,周长129.33米,面积641.2平方米,可容水1490立方米,更名“下水塘”。而明渠是1943年建成。10公里长的明渠从大龙洞引至八角亭,流入八角亭水池,上水塘、下水塘供城内居民饮用。由于明渠水质得不到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又建了封闭式的水管输送。水管接通后,水池慢慢失去了用户,偶尔只有人洗洗东西了。
此地为昭通城市中心,街面富户也多,日常用水都由挑水的人来承担,这些人也就成了专职挑水卖而谋生的人。不用说,每个职业都有其操守,他们每天清晨都会按时挑到固定的客户家里。
曾经的挑水巷,是典型的老巷生活,宽不过三米,两边不整齐的老房子,构成了挑水巷的小巷风情。虽然如今已不再是昭通最热闹的地区,却仍残留着一抹曾经繁华的影子。如今小巷仍在,有旧字画旧书摊、代写、裁衣服装修改、刻章、小百货、手机出售、贴膜、维修和音乐下载、美甲、各种特色小吃、五金铁器、修锁配钥匙等行业。许多历史遗迹都已不复存在,实属可惜。2010年,地方政府对挑水巷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重修,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楼。
从一条巷的历史可以窥见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历史总是与人与物相联系,一定时期的人,促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事。细细品味,很是有劲,很有回味。
时下,昭通古城一些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开始,抢救性的保护工作陆续开展,当这些古建筑恢复之时,这座城市将非常壮观并具有历史感。
作者:童海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