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市最美退役军人”刘建忠——新闻在前方 他在路上

 2023-08-11 10:0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退役军人”,参军入伍,拼搏奋斗,他们把青春挥洒在军营。退役后,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凡事干在一线,冲在一线,坚守初心,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本版选取了两位退役军人坚守军人底色,奋斗在一线的故事,以飨读者。


“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昭通日报社编辑部主任刘建忠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一直行走在新闻路上。

刘建忠出生于河北省康保县,1990年12月入伍,先后在原北京军区某部、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政治处任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2000年12月,从部队转业到昭通日报社。从事地方新闻工作20多年,刘建忠深入采访、勤奋笔耕,在岗位上发扬军人作风,采访足迹深深印在昭通大地。日前,刘建忠荣获昭通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在部队磨炼成长 到地方勇挑大梁

1990年12月,刘建忠怀着对军营的憧憬来到部队。火热的军营生活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刻苦训练之余,他全身心投入新闻采写工作。当兵10年,他相继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云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0余篇。其中,他采写的通讯《军中“焦裕禄”——傅卫》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播。在部队期间,他多次受到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他曾不畏山高路远到昭阳区大寨子乡采访山区教师卢政权;曾不畏艰难追访永善县伍寨彝族苗族乡累死在扶贫一线的干部钟明斌;曾心怀感动追访为保护公款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大关乌雅桥加油站站长刘远芬;曾采访义务收养38个孤苦孩子的农民企业家马玉行;曾采访放弃优厚待遇,带着80岁母亲千里迢迢到昭通支教的东莞教师陈国志……从2000年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以来,刘建忠发扬部队工作作风,深入采访,不计得失,把笔和镜头对准昭通11个县(市、区),对准基层和百姓。

刘建忠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认可,从部队转业到报社23年来,他履职考核多次被评为“优秀”;连续三次被市委宣传部表彰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得“昭通市首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彝良“9·07”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先进个人、鲁甸“8·03”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昭通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红十字会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多岗位历练 积累丰富经验

从部队转业后,刘建忠历任昭通日报社周末部编辑、记者,周末部主任,《鹤都晚刊》主编、特刊部主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等职。历经多个岗位锻炼,积累了丰富的采编经验。

触摸时代脉动,苦练采访本领。为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刘建忠重点从抓管理、搞策划、带队伍三个方面做起。强化管理,规范记者采访行为;注重策划,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成立“刘建忠名家工作室”,搞好传帮带,带动报社新闻采编人员,通过深入一线采访,无私传授个人心得。

“新闻业务半小时 一次采访说得失”是由“刘建忠名家工作室”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在一次培训中,刘建忠以自身采写《行动胜于黄金》这篇稿件为例,为工作室成员开展新闻业务培训,让大家更为深刻地理解“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道理,光有心动没有行动,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迟钝一下、打个盹,就和好的新闻擦肩而过。

培训结束后,工作室成员莫娟感触很深:“在刘老师呕心沥血的经历中感受到了行动力、执行力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要做到新闻稿件不过夜,以后也要学习刘老师的这种效能作风。”

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年轻记者现已成为报社的业务骨干,为报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刘建忠不仅具备了相应的管理能力和策划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水平。每逢全市两会,他的社论总会保质保量提交。此外,市内重大会议、活动的评论员文章也基本都是由他担纲执笔撰写。《全社会合力是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轻的是“资料袋”,重的是“使命感”》《吹响人才服务昭通的“集结号”》,一篇篇力透纸背的评论文章,发挥了言论作为党报旗帜的重要作用。

躬身践行“四力” 勤奋笔耕结硕果

采撷频频,硕果累累。2007年,刘建忠采写的通讯《38个孩子一个“爹”》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一等奖;2008年,深度报道《“今日昭通效率”引凤入巢》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2010年,通讯《一群巧家农民和他们的“电影梦”》获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2012年,编辑的特写《“吹灰点心”——昭通人的文化情愫》获中国城市党报副刊作品一等奖;2014年,消息《昭通水塘坝发现距今600万年前古猿头骨》获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尤为突出的是,2016年,他一年共获得各类新闻奖项10余项。其中评论《“纠正错案”也是法制的一种进步》荣获第32届(2015年度)云南新闻奖一等奖;报告文学《有一种坚守叫“三江口”》获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理论研讨文章《学习讲话精神,做好媒体“三度”》获云南省新闻论文征文一等奖;2017年,系列报道《与东莞中山结对:我们该学什么?》(等三篇 )获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2018年,通讯《溜索改桥:幸福彼岸的“最后一公里”》获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2021年,报告文学《重器之基》获云南省新闻奖一等奖、通讯《把春天搬进新家园》获中国地市报年度新闻作品一等奖……

近两年来,在干好本职的同时,刘建忠还创作了600余篇随笔、杂文、散文等,分别被《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新闻出版报》《人民政协报》《云南日报》《民族文学》《散文百家》《边疆文学》《延河》等近百家报刊采用。

2015年至今,刘建忠先后公开出版新闻作品专著《我和新闻在路上》《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行走在文字边缘》《永远的红纱巾》《聆听爱的声音》等。2021年,与同事共同创作完成了20万字反映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重器之基》,全文发表在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22年第一期《民族文学》杂志上,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作品《重器之基》作为“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作品”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敢于担当作为 重大新闻策划从未缺席

他负责策划了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综合交通系列报道,推出“砥砺奋进五年”“奋进·昭通两会特别策划”、2018中国马铃薯大会、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报道,用“三贴近”发挥了党报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相结合。

推出“阅读昭通”特刊,讲好昭通故事。2016年1月《昭通日报》改版,刘建忠注重在策划上下功夫。通过“深度”“故事”“党建”“人物”等版面,做深做实新闻,不但讲好昭通故事,也让新闻得到了延伸,让特刊变得更“特”。2016年第6期《云南新闻出版审读》专门刊发了对《昭通日报》的审读报告,对昭通日报社坚守党报办报理念,推出“阅读昭通”深度专版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

刘建忠担纲完成了以“东莞、中山·我们的合作伙伴”为主题的扶贫协作新闻采访活动。与同事联合采写了《中山,“链接世界”与“无中生有”的产业风向》《航行在工业之城的旅游旗舰》等13篇系列深度报道,获得了两地三市领导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

担纲和参与策划了“昭通日报‘两会’特刊”重大主题活动。与报社领导和同事一道采访稿件、编辑版面,推出了反映全市11个县(市、区)的各具特色的44个两会特刊,让纸媒在重要的会议中再次展现出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推出大型系列新闻策划,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昭通日报记者:罗 丹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