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8-06 10:35昭通有名,一是因为历史上出过一个龙云,二是因为大山包的黑颈鹤。
夏天,雨水足,昭鲁坝子周围的山都是碧绿的,田里的庄稼也是碧绿的。
昭通有个万亩荷苑。早晨,天气很凉爽,荷花盛开,荷叶上还挂着露水。夏天,凡到昭通者总要去看看万亩荷苑,因为离城很近。荷塘周边的路上,人烟稠密,看荷花的,卖烧洋芋、苹果、核桃、凉粉的,一条路上听来都是车的喇叭声和人声。
荷塘旁边有龙氏家祠。祠堂的建筑高大,气象森然,景色清幽。龙氏家祠这地方好,背风向阳。夹道是黛色参天的百年柏树,照壁后面的3棵柏树,树干倾斜,用浇筑了钢筋混凝土的柱子支撑。老干横枝,婆娑弄碧,树荫遮满一庭,照壁的影子齐齐地落在石板上。
祠堂的陈列室里,摆放了龙云各个时期活动的资料,但龙云和西南联大相关的资料却很少。电影把年轻时候的龙云刻画成亡命之徒,一言不合就要动武。其实他应该是昭通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龙云是昭通人的骄傲,昭通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为他是陆军上将,云南省主席,文武双全,关心人民生活外,还因为他一生跌宕起伏。他身上看不出一点军阀气、流氓气,反而通身都是书卷气。龙云练过武术,打败了在昆明摆擂台的法国大力士,为国争光。
石林公园迎面的石刻“石林”是龙云用曹全碑体的隶书题写的,字写得筋骨开张、意态从容。每到龙氏家祠,总会想起龙云写的“石林”两个大字。
日本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能够迁往昆明,同龙云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部分同学组成“西南旅行团”,由长沙出发,去往昆明。一路夜宿晓行,埋锅造饭。“西南旅行团”入滇经过曲靖,龙云派团保护,师生所到之处受到热情接待,这是地方官员秉承了龙云的命令。龙云把自己常住的威远街公馆划出一半借给西南联大,学校常委、北大校长蒋梦麟出入乘坐的轿车,是龙云赠送的。西南联大不少学生生活清苦,龙云设立奖学金给予帮助。
龙云对西南联大不遗余力地支持,但在招生中,西南联大却未对这位“云南王”有何特殊照顾。龙云曾向主持联大日常校务工作的梅贻琦打招呼,表示其女龙国壁有意报考联大,梅贻琦的回答是:“想成为联大的学生,我们欢迎。但必须考试合格。”龙国壁参加了联大的入学考试,结果成绩差几分,被联大拒之门外,龙云有些恼火,便派自己的秘书去找梅贻琦疏通关系,结果秘书回来告诉他:“梅校长的女儿梅祖芬也落榜了。”
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的梅贻琦对人才遴选十分严格,正是秉承自己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龙云的支持下,西南联大成了抗战大后方“民主堡垒”。西南联大在昆明8年,学风宽容、坦荡、率真,成为战时最有名的高等学府。这所临时性的大学,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昆明事变,失去龙云保护的西南联大顿时被白色恐怖气氛笼罩。联大回迁复校的前夕,李公朴、闻一多被特务暗杀,造成全国轰动的“李闻惨案”。
闻一多的长孙闻黎明撰文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说到西南联大,都会或多或少联想到龙云,而只要提到龙云,一种感念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祠堂正房上方悬挂“封鲊丸熊”的刻字涂金匾,端庄严肃,寓沉雄于静穆之中。
现在好多牌匾的字龙飞凤舞,非隶非篆,有的写很大的篆隶,但题款不像样子。祠堂的正屋里一长溜祭桌上供奉着龙家先祖的牌位,神龛光泽好,没有陈年的香灰。除了落在柏树上,叽叽喳喳叫成一片的麻雀,其他一点声音都没有。
城墙外是护城河,长满了青苔。沿河种有柳树,柳树远看如烟。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连片的荷花使人心情极为舒畅。荷花和柳树,正对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景。
今天,很多昭通年轻人只知道龙氏家祠,至于龙云是怎么回事,就不大清楚了。
离开祠堂时,想了一首打油诗,以纪念龙云先生:
乌蒙烟雨苍草黄,
祠中荷池转微凉。
龙公相传漫青史,
留与后人话沧桑。
庄严肃穆的龙氏家祠。
气象森然、景色清幽的龙氏家祠。
掩映在参天柏树下的龙氏家祠。
作者:申时恒/文 刘 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