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8-04 10:27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金城汤池,如兰之州,似乎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足以形容兰州这座城市。
7月23日至27日,我们受邀前往兰州参加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2023年年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社长总编看兰州”活动。
从西南到西北,从金沙江畔到黄河之滨,飞越高山峡谷,穿过漫漫黄沙,抵达兰州时已是晚上7时。丝路兰州、大漠黄沙、驼铃声声、商贾云集、灯火璀璨……那些遥远得早已模糊不清却又让人心驰神往的辉煌场景,直到行走在美丽的黄河之滨,零距离感受着兰州“心跳”和发展脉搏,一切才渐渐变得真实可感。
兰州夜璀璨。
兰州,有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也有着黄河的壮美和牛肉面的美味。漫步城市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明与包容的特质已经深深融入兰州人的血脉中,成为无形的财富与城市基因,浓浓的烟火气息,让所有到来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兰州人民的温暖。
一条河畔览繁华
从地理位置上看,兰州北达敦煌,南抵甘南,西至西宁,东入银川,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自西向东穿城而过,赋予了兰州既源远流长又激昂奔流的独特气质。
信步黄河风情线上,中山桥,长虹卧波;白塔山,层峦叠翠;金城关,倚岩百丈峙雄关;黄河楼,纵观古今成须臾;黄河母亲,波涛万里入襟怀;悠悠水车,吟唱岁月追段续。临水的高台、洁白的大理石栏杆,古朴雅致的望河亭,连通起滨河漫步道和人行道,两岸的树木绿意葱茏,一瞬间竟让人有一种误入江南的错觉。
夏日黄河之滨。
走进水车博览园,只见黄河奔腾,水车旋转,渠水蜿蜒,各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再现了黄河、水车与农业生产的和谐景象。据了解,兰州水车起源于明朝,由兰州人段续所创,是兰州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与其他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辐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到了傍晚,城市褪去了白日的灼热,璀璨的灯火于霞光中拉开夜幕,兰州的“真滋味”才逐渐显现。乘游船顺流而下,你会看到黄河岸边,吃过晚饭的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地沿河漫步,谈笑风生;或带着孩子在河边踩水挖泥,享受亲子时光;或在河畔找一家小吃店,开两瓶啤酒,点上几串烤羊肉,再来一碗甜胚子、灰豆子,在温柔的晚风中推杯换盏、肆意沉醉。
“黄河之滨也很美!”不同于其他城市,黄河风情线满载历史的星辉、穿透夜色的诗意都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浪漫。
一碗面里尝百味
“毛细、韭叶、二柱子……”来了兰州,才知道一碗面条竟有如此多的形状。面条也不称为“兰州拉面”而是“兰州牛肉面”。作为吃惯了米饭的南方人,北方面食的独特筋道总能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抵达兰州的当晚,便迫不及待地到酒店旁一家牛肉面馆大快朵颐。只见盛面师傅接过食客手中的面票,凭惊人的记忆力,声音洪亮地向后堂一口气报出不同客人要求的面形,随即转头抄起长柄大勺,从锅里舀一勺滚烫的牛肉汤倒入面碗中。肉汤倾泻而下的瞬间,激起碗中蒜苗、香菜、油泼辣子、萝卜、面条的香气,不禁让人垂涎三尺。那独具地域特色的吆喝声、那空气中弥漫的牛肉汤清香、那表演般的拉面技艺,深深地感染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拉面师傅展现惊人技艺。
在兰州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里,都能看到师傅的“表演”——兰州的牛肉面馆后堂是开放式的,从揉面到抻面再到拉面,从下锅到调汤再到放料,整个制作过程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食客的眼前。一碗兰州牛肉面,不仅是面、汤、牛肉和辣子的有机融合,更是依托传统文化和独特技艺荟萃出的百味人生和乡土情怀。
当前,兰州牛肉面正由“一碗面”延伸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据了解,如今,兰州市正常经营的牛肉面馆(店)有1400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营业额达15亿元。兰州牛肉面不仅走出省门,更是走向世界,已覆盖全国,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馆数量超过50万家。
一座新城正崛起
作为云南昭通人,或许我们对于拥有“植物王国”“世界花园”之称的云南鲜花遍野不足为奇,却很难想象在西北荒凉的风沙中也能长出娇艳的玫瑰。
走进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一株株洛神、卡布奇诺、高原红等优质鲜切玫瑰争奇斗艳。除了闻到浓郁香甜的玫瑰花香,还能看见满满的科技元素: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确保玫瑰全周期处于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全季节、全天候生产;水循环和灌溉系统精准浇灌每一株玫瑰……
据了解,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中的花卉培育中心,是西北最大的花卉繁育基地,拥有3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4座,引进了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建造技术与设备,百余种高端花卉从这里销往国内外市场。
工人在花卉培育中心分拣玫瑰花。
历史上的秦王川,千百年来都是一片干旱贫瘠、草木零落的地方。为了让贫瘠的黄土地披上绿装,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兰州新区结合撂荒地整治和未利用地生态治理,根据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土壤改良等措施,将零碎的低质土地、水土保持能力差的低效林地改造为集中连片、苗木成活率高、自然存水好的高标准农田和生态经济林,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
放眼新区大地,佛慈制药、兰州新区化工等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现代农业、大数据等产业园多点开花,到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
从拓荒筑基到崛起腾飞,兰州新区在秦王川大地上画出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兰州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一个个从零开始、破茧蝶变、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一本书里读人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文化既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金名片”。要品味文化兰州,就不得不提到《读者》。这是一本承载了几代人青春记忆,书写了无数民生故事的国民刊物,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杂志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社办综合类文摘期刊,于1981年4月诞生于兰州,出版发行至今已有42年的历史。我们在柔和的灯光中走进读者博物馆,《读者》第一编辑室、第一台印刷机、第一本杂志,还有多年来为《读者》付出时间和心血的人物图片集,无不见证着历史,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这些记忆是历史,是文化,更是我们的“根”与“魂”,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
嘉宾在《读者》展馆内拍照打卡。
随手翻开一本《读者》,文学、音乐、思想、娱乐、艺术……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一度时期,是它照亮了无数人孤独的成长岁月,让大家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诗意而智慧的文字如春风细雨般,给了我们在黑暗里前行的力量。
随着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需求早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读者》就像是照亮来路的一盏灯。
昭通日报记者:马永孝 曹阜金 谭光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