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粽粑叶

 2023-07-30 11:24  来源:昭通新闻网

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盐津过端午节,家家户户提前泡糯米、熬糖稀,节前赶场天把粽粑叶买好。

街上的人家习惯把糯米泡在大盆里,木盆、铁盆、铝盆,凡是大盆都用上。20世纪70年代,糯米凭粮票买,攒一年才攒得够一二十斤,把泡好的糯米专门端到堂屋醒目的地方。

糯米金贵,数量又多,足以显示这户人家的“阔绰”。父母白天要上班,包粽子、煮粽子一般在晚上。

糯米提前一天泡好,经过水泡的糯米涨大一倍,颗颗雪白漂亮。

盐津女人个个会包粽子。一片粽粑叶拿在手上,左右绕几圈在手心握成个漏斗形,把糯米舀进去,封严,干净利索地用麻线缠好,头大脚尖的粽子不到一分钟就包好了。

20世纪70年代的盐津,糯米十分珍贵,因为怕小孩子掺和进来浪费糯米和粽粑叶,大人都是亲自包,只允许小孩坐在一边看。

盐津一年到头吃净米主食的时候不多,所以端午节是除过年和中秋节外最隆重的节日。

母亲坐在堂屋里的一根长板凳上包粽子,我看累了就低头玩盆里的糯米:把糯米舀在掌心上,又分开5根手指把糯米漏到盆里,只要不把糯米撒到盆外,怎么玩母亲都不管。一旦把糯米撒到盆外,母亲就伸手打我,或者把我赶跑,所以包粽子我至今没学会。

母亲用了一个晚上才把粽子包完,然后连夜用大锅煮。灶头的火整晚不熄,一直煮到第二天早上。

端午节那天大清早,我被父母喊起床,睁开眼睛就闻到粽子香。

母亲把早就熬好的糖稀端出来,父亲一边吹着气剥粽子,一边在早就摆好的瓷碗里每个放3个。父亲每放一个粽子,母亲就赶紧舀勺糖稀进去,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像是训练了好长时间的伙计。

吃完粽子,心满意足准备出门玩,母亲又拉着我们三姐妹,在每人额头上点一点雄黄酒,每人脖子上挂一个长长的香包。

1982年,父母因工作调动到水富,母亲说水富的粽粑叶不好,住楼房不方便,所以包粽子停了好多年。

退休后,父母搬到昆明居住,有了更多时间,端午节又开始包粽子。

最初几年,母亲也嫌昆明的粽粑叶不好,总是让亲戚费力地从盐津带上来。糯米可以随便挑,粽粑叶却来之不易,所以那些年母亲包的粽子不多,还是惯常包盐津白粽子。我给她在超市买的粽子,她说吃不惯,没有盐津粽子好吃。

有一年端午节前,她兴奋地跟我说,我发现有个地方的粽粑叶好得很,像盐津粽粑叶,以后不请他们带了。

粽叶不愁,母亲开始任性起来,各种别出心裁的粽子陆续出炉。当她升级到把豇豆、芹菜、肉丝、豆腐、木耳等都往糯米里加时,我就觉得她在包粽子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作者:贾薇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