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网评丨乡村振兴还需文化能人出场

 2023-07-30 11:04  来源:昭通新闻网

7月4日,新华社客户端云南频道以《1300件农具隐藏的生存密码》为题、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以《云南威信:1300件农具隐藏的生存密码》为题报道了威信县高田乡文化站农耕器具展览室的新闻事件。

新闻本身并不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但新闻主角文化站站长古祥杰的坚守以及村民的奉献,在乡村振兴这一宏观的叙事背景下,却能带来多重启示。

新闻事件梗概是这样:2015年底,古祥杰下乡开展工作时发现,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中,村民拆旧房盖新房,很多农耕用具以及生活用具被闲置下来。古祥杰意识到,这些老物件如果不抓紧收集,就会被村民扔掉或烧掉。于是,古祥杰想尽一切办法,或村民赠送,或自己出钱收集,半年多时间,文化站一间70多平方米的房间变成了农耕文化陈列室。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农耕文化陈列室受到党委、政府及文化旅游部门肯定,古祥杰被表彰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时,各级媒体也开始聚焦农耕文化陈列室。

滇川接合部的一个边远乡村的事件缘何引发关注,除了旧物件变身公共文化产品这一创意外,也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与乡村有关的人,他们能用饱含深情的眼光关注乡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但农耕文化更能接近乡村振兴的需求,而不是城市化发展的需求。作为中国农耕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耕读文化,早已成为我国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价值共识,也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它的文化精髓体现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培育出勤劳与智慧,放眼人类发展的历史,勤劳与智慧是两大基石。而能真正理解乡村的人,必然拥有一种与乡村相依为命的色彩。

农耕文化需要呈现和传承,乡土文化能人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农耕文化提倡耕读为本,“耕”意味着勤奋劳作,“读”意味着笃志修身,农耕文化在“耕”这个层面谋求生存,在“读”这个层面体现价值,这让耕读文化具有人文情怀而能兼容现代文明。村民捐出还能带来收入的织布机,事后每逢赶集天到农耕文化陈列室窗外看上一眼;古祥杰为了能收集到村民不愿意捐出的物件,用自己的工资买伴手礼送给村民。两个场景构成的画面,难道不是一幅温暖的农耕文化长卷?“每一件农具都有它的使命,当我们复原这种使命时,我们往往看到,它其实隐藏着村民的生存密码。”这是古祥杰对媒体说的话,他想告诉我们,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理解乡村的文化人,更需要有能力把农耕文化思想表达出来的人。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重在铸魂,耕读文化就是乡村的魂魄。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一路突进,耕读文化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如何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保护和利用,或许,需要更多的“古祥杰”出场。

作者:汪舒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