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蜗居28平米出租屋,云南昭通打工女子和老公培养出北大女儿

 2023-07-26 10:33  来源:昭通新闻网

“西南边陲小城”

“务工家庭”

“28平方米的出租屋”

“北大学子”

云南文科第35名……

这些标签叠加在一起

必定会让人产生一个惊叹的表情


7月24日

陈思思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这似乎意味着一个寒门学子通过知识进阶

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逆袭


然而,解锁陈思思的学习关键词,鞭策她努力奋发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远大的志向。这些都得益于妈妈邓成仙的教导、爸爸陈丛坤的默默付出,以及他们倾其所有提供的教育资源。


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一定要让孩子有出息


邓成仙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坡头镇仁和村,这里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脱贫出列以前,仁和村和大多数贫困村一样,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量小单一、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就业压力大。

在邓成仙的记忆中,父亲是个典型的农民,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里劳作,但他却十分重视教育,竭尽所能地供5个孩子读书。比起没上过一天学的父亲,小学毕业的邓成仙已经算是个“文化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002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多一份经济收入,20岁不到的邓成仙独自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往昆明的务工之旅。

在蛋糕店打杂、去冰棒厂做工、到服装厂缝纫……只要能混口饭吃,不管再苦再累,邓成仙都尝试着去做。刚开始,她住的房间不到10平方米,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就这样,领着一个月200元钱的工资一路颠沛流离,直到认识了现在的丈夫陈丛坤。同样是出生在苦寒人家,同样是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她和丈夫在昆明相识、相知、相恋,并在2005年生下了大女儿,取名陈思思。

由于远在他乡,又无人帮衬,邓成仙不得不辞工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则靠蹬人力三轮车挣钱贴补家用。2011年,二儿子陈昕宇出生。儿女双全,给夫妇俩带来无尽欢乐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有7年时间,一家4口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丈夫的肩上。那段时间,只要听到哪个服装厂有派件的活,邓成仙就像捡到钱一样高兴,立刻去拿材料回家,趁孩子睡觉的间隙,争分夺秒地穿珠子、缝衣服,一件成品15元,她一天能挣50元左右。


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邓成仙从小就告诫两个孩子,要自强不息、好好读书。


读书,或许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却是最为有效的一条“捷径”,只要肯努力,每一个追梦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懂事的女儿陈思思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从小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23年高考,陈思思以659的考分位居云南省文科第35名,被北京大学录取。

十年寒窗,金榜题名。陈思思和邓成仙夫妇迎来了他们的最高光时刻。


父母的打拼,赋予女儿永不低头的气量


从不补课,从不要父母辅导,小学起,陈思思就是其他家长口中“羡慕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很多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好,注重请名师、找路径、买网课,忙得不亦乐乎时,邓成仙的心态却是顺其自然。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从善意识及识别能力的。

只念过小学的邓成仙在课业上无法给予陈思思太多帮助,她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饱穿暖。在小学阶段,邓成仙的重心是纠正好陈思思的学习习惯,监督她按时完成课业,把字写工整,晚上9点前要上床休息。邓成仙没有太多爱好,只是在陈思思学习时,安静地坐在一旁纳鞋垫、绣十字绣。或许,父母的陪伴与专注成了陈思思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该做的事做完了,可以听歌碟、看电视,不过以前家里接的是闭路线,只有农业频道、科教频道,最多还有个少儿频道。”邓成仙说,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孩子没有更多的娱乐方式,等他们大一点会带去书店里免费看看书,在学习上,主要靠孩子自觉。陈思思却说,是母亲勤俭持家的品格和不甘居人下的拼劲,给了她自律自信自强的学习动能。

松弛有度的教育,劳逸结合的方式,让陈思思养成了一个习惯:虽然学习刻苦,但不会打疲劳战,她更注重学习的效率。在她看来,文科生并非死记硬背,而是也有她自己的思维。小学、初中,课上专注40分钟,把老师教授的内容消化好、吸收好就够了;高中可能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反思,如果上课心不在焉,只是埋头做很多笔记,其实都是无用功。

学习之外,陈思思爱好主持、演讲、唱歌、画画,甚至还练过体育,获得区上竞走比赛第7名的成绩。

“只要认真,没有学不会做不好。她感兴趣的事,我们都鼓励她试一试。”邓成仙说,没有办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孩子深入发展自己的爱好,接受更加专业的学习。因此,只要学校组织活动,她都全力支持。

2011年,得知小学二年级的陈思思经老师推荐,在学校主持活动,邓成仙花费100多元“巨资”给孩子买了条裙子,相当于丈夫拉2天货的收入。

“不管做什么事情,妈妈都特别支持我,所以在学校参加什么活动,就算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辅导,我也不会觉得自己比谁差,我甚至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陈思思自信地说,在他们家里,“学习标兵”“省级三好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一等奖”“地理单科王”等奖状已经放了满满一纸箱,里面每一张都融进了邓成仙的心血。

而在生活上,邓成仙说她“从不亏待”自己,只要喜欢吃的东西都会去买。不过,也仅限于从水果批发市场的商贩那里买些低价售卖的腐坏水果,剔除坏掉的部分来“犒劳”自己。

“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没觉得有多难。”说这话时,邓成仙平淡的语气里透着一份坚韧。比起自己,丈夫在外奔波、风吹雨淋,她会更心疼:2007年的一个深夜,丈夫在外边拉货,途中车轮坏了找不到人修理,又为了省钱舍不得打车,他推着车硬生生走了3个多小时才回到家。邓成仙和丈夫总是想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孩子身上。

时至今日,邓成仙一家4口,还挤在28平方米的出租房里。狭小的空间,用两道布帘就隔出2个“卧室”和1个“客厅”。灰暗的墙上贴满了陈思思和陈昕宇的各类奖状,房间的角落摆放着一张“全家福”,幸福而温馨。


穷且益坚,寒门也能出贵子


2017年,陈思思小学毕业。考虑到教育成本太高,对比同等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邓成仙夫妇决定将她送回丈夫老家会泽县就读。

独自求学的6年时间里,陈思思并未放任自流。越是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她越是立志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一个更“厉害”的人。如果说“北京大学”几乎是所有文科生努力的目标,那么陈思思也不例外。妈妈的谆谆教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为她打下坚实的基础,她要做的就是为了梦想而奔跑不息。

不同的是,从父母面对生活的乐观精神中,陈思思更明白奋斗的意义在于过程。通过后天的奋斗让自己“鹤立鸡群”、卓尔不凡固然很赞,但衡量成功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

陈思思坦言,“高考前的模拟考没有很理想,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那只是让我看到哪里还有欠缺,还有机会去弥补,等到高考的时候心里面更有底。”高考那天,当很多父母手捧鲜花、身着旗袍在考场外焦急地等待时,陈思思的父母却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昆明照常上班。独自参加高考,陈思思没有失落,相比之下,反而更担心父母紧张。她认为,高考只是自己经历的很多次考试之一,调整好心态就够了。

对于邓成仙而言,尽管心里很焦急,但从不会表现在孩子面前。她原本只是想让孩子通过读书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现实是,陈思思的表现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期待。

“枯落亦洒脱,随风飘扬,在金黄中绽放终章,我为前路,铺满温暖的光。”  

……

这是陈思思在学校公众号上发表的诗歌。文字关于清冷的秋天,内容却充溢着温暖阳光和肆意洒脱。正如我们见到陈思思的第一眼,她是一个留着齐刘海、戴着银边眼镜、穿着国风连衣裙的普通女孩,谈吐间尽显书卷儒雅,笑容里满是明媚自信。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输在起点的人,并不一定也会输在终点。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知识给了陈思思与外界交流的足够底气。可能她没有办法像其他人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到处看世界,但是教育让她看到了28平方米之外所有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

对于将来,陈思思满怀期待。

世界很大,现在,她想和同学去外面看看!



记者手记:无论生活怎样艰难,邓成仙夫妇从来没有抱怨命运不公,而是像野草般顽强向上地活着,他们乐观质朴,在他乡努力拼搏、扎根追梦,在能力范围内全力支持孩子,没有过多的文化知识,反而让陈思思有了自我“选择”的更多可能。在陈思思身上我们看到,虽然不能选择好的出生、更不能选择好的学校,但可选择最好的奋斗姿态!努力是人生常态,习惯和志向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人生是一次长跑,面对坎坷的人生际遇,我们只要放平心态,坚守本心,为追逐自己的理想拼尽全力,相信终有一日,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都将化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超逸,而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昭通日报记者:马永孝 刘建忠 谭光吉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抓教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