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2023-07-20 09:52今年高考,德宏教育捷报频传,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成绩单。这对于经历“疫情大考”,总人口只有131万、高考考生8000余人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尤为不易。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教育工作要求,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近5年来,德宏州累计向清华、北大输送学生44人,为全国“985”“211”“双一流”等重点高校输送学生6000余人。
“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社会软环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后来居上的根本之策。”德宏州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地方党委、政府在创造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举。
围绕“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共识,全州上下锚定边疆民族地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手抓普及水平,一手抓质量提高,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更加彰显,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坚持把教育支出作为重点,全力优先保障。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德宏州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支出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要求,按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低于4%,新增财政收入优先用于教育,全力保障财政教育经费。近年来,全州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4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专项工程,新建校舍246.73万平方米,新建学校116所。德宏师专新校区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学校提质升本工作稳步推进;整合州内5所中职学校成功申筹德宏职业学院,完成投资12.8亿元,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
“在‘有学上’的基础上狠抓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让‘上好学’的期待逐渐变成现实。”德宏州教体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启动课堂教学、高中复习备考、联盟办学、职教园区建设、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招生制度等改革,出台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15条措施,实施提高质量和教师培训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以高考为标志的基础教育跻身全省中上游水平。
莘莘学子走向全国
目前,德宏州共有各类学校567所,在校学生27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5万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4.94%。“让边疆各族学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德宏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曾经对于边疆学子遥不可及的名校,如今年年都有学生考上,并逐年增加。甚至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顶尖高校,都有德宏5个世居少数民族学子求学的身影。
这样的变化在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尤为突出,这所全州办学最早的中学,已成为全国多所名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人才。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我们在教育方面没有优势,不能一味照搬发达地区经验,要坚持走不一样的路,走自己的路才是出路。”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校长刘江愚表示,学校抓住“‘教’有质量、‘育’有成效”两个核心问题,提出了以自律文化建设、智慧课堂建设为抓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让德育空泛化,要将德育重心下移,成为有刚性制度、具体条款的规矩,让自律文化有落脚的基石,才能真正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在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438班,由班长杜一郎带领全班同学讨论拟定的20条“我们的承诺”和“陪伴我们成长的55条班规”挂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每周班会,我们自己对照承诺,总结这一周做到了什么、没有做到什么,然后提出下一周该怎么做。”杜一郎说,小小承诺让“老师要我怎么做”变为“我自己应该怎么做”,让自律文化融入了全班同学的生活习惯和意识中。
德宏的地理位置、教育环境等因素导致很多名校优秀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到德宏就业,造成师资水平存在差距。经过多次外出考察、总结,刘江愚结合实际,总结探索了“八步教学法”“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集体备课、小组研讨升级教师知识储备,以学科团队升级教师技能,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破填塞式学习,用标准、流程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解决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育理念“边而不僵”。
今年高考,距州府芒市100公里外的边境小城瑞丽也传来喜报。经历疫情期间长时间网络教学、优质生源流失等多重挑战的瑞丽市民族第一中学,取得了整体成绩、各项指标稳步提升的喜人成绩。
德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全省、全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担当和使命,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 陈怡希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