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7-16 12:54细雨绵绵,飘飘洒洒,思念悠悠。6月30日,再出发!三角村!
严泽均兴奋地看着一座又一座山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盘旋,砂仁花次第绽放,香气弥漫山间;散落山间的苗族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壁画缤纷绚烂,记录着勤劳的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变迁。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严泽均改变的是身份,难忘的是情分!
2023年6月,作为三角村驻村第一书记,从组织关系的角度来说,严泽均算是离任了。回到水富市农业农村局后,他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完,似乎还没有真正离开。
心中的挂念越发强烈,这份情愫驱使他不得不再到三角村。
车辆行驶在大山深处,思绪回到几年前。2018年,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一条通村公路直通三角村,从此三角村打开了与外界的联系。那时的严泽均在三角村还是驻村工作队员,虽然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时间不长,但是足以让他对这片土地难以忘怀。2021年5月,驻村队员开始轮换,因为熟悉三角村的村情,对村民难以割舍的情愫,他又主动回到了三角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严泽均成天忙碌在田间地头、苗族群众身边,和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春天的故事。
离任不离心。严泽均把心留在了村里,想到三角村时,回忆中浸透着苗家人的歌声和热情,这个地方在他的工作履历和人生经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提起来自豪又快乐。
“村变”里的红色振兴密码
水富市两碗镇三角村是苗族村,全村辖5个片区26个村民小组741户2891人,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多年来一直种植一些低产出、低效益的农作物,有的土地一年只种植一季,有的常年荒芜,村民收入低……种种因素表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压力大,去这里任驻村第一书记,担子会很重。
2021年5月20日,严泽均开始了他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他有自己的思路和办法。在严泽均看来,农村的建设说到底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党组织强大了,农村工作才有凝聚力。于是,他入户走访群众,拜访老党员,迅速摸清情况。
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党员身份意识薄弱、“三会一课”制度形同虚设、党组织生活空白等等。这些问题也曾让他头疼,但原因总归是教育和管理不力所致。“再不改变,这些党支部不是‘涣散’,是要‘解散’了。”严泽均说。
没有干过党务工作的他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对症下药,转变观念,抓好帮教。针对农村党员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现实状况,严泽均对他们开展“换脑工程”,思想上灌输、意识上带头,沟通交流转变观念,党员示范带动。
改变,从点滴做起。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习新党章,给村里每个党员配发党徽,让党员明确心中的方向,凝聚党组织的力量。在短短的时间内,党员干部从得过且过,到积极谋划工作,从最初开个会满腹怨言,到主动地参加党组织生活,严泽均感到莫大的欣慰。
“我们年纪大,行动不便。再说,这几年村党支部开展的组织活动也少了,党的新方针政策我们也无法知晓。”老党员杨学章对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十分迫切。针对他们不能按时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的学习教育,让每一位老党员的政治学习“不缺课”,严泽均组织开展了“送学上门”活动。
“你们上门读给我听,把党的好政策送到我们心坎上了,感谢组织没有忘记,组织的关心让我有归属感,谢谢!”杨学章连连称赞。
老党员陶付元迫切希望有一辆轮椅代步。严泽均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办理,将轮椅交到他手中,并帮助调试,教老人使用轮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陶付元坐上崭新的轮椅那一刻特别激动,他说:“感谢党、感谢组织、谢谢书记的关心!”
“农村党员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立足岗位滋养初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三角村的建设出一份力。”不管走到哪个片区,严泽均都化身为“宣讲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让群众受益匪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当地党员、村民的心田。
三角村5个党支部70名党员,以上率下,党支部“硬”了起来。在严泽均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苗族小伙周万龙和雷顺兵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党建引领,群众支持。三角村发生着各种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几乎每天都在延续。
“竹”梦山水间苗岭换新颜
竹林深深,大雨过后,满山云遮雾绕。看到严泽均再次出现在三角村,陶德伟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严书记,看到你太高兴了。快来家里坐。”
“想你们了,回来看看你们。”严泽均拉着他的手热情地回应道。
在陶德伟的热情邀请下,严泽均再次走进龙洞村民小组陶德伟家的方竹林,拉着家常,不经意间严泽均又开始指导他方竹的管护。
“把多余的枝丫修了才能提高产量,修枝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斜切,一定要平切,不然采竹笋的季节很容易被划伤。”
陶德伟一开始对种植方竹持怀疑态度,严泽均当初动员他种植方竹心里挺反感,担心种不好又难找到销路。直到看到村里的种植大户示范带动获取不菲的收益,陶德伟才试种了5亩。如今,他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陶德伟说:“这两年三角村的变化,离不开严书记,他说种啥就种啥,他说咋干就咋干!”
如何发展一个持久增收致富的产业,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严泽均驻村最坚定的目标。
潮湿多雾、地域广、土质好的三角村,最适合方竹生长。严泽均多次和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农户代表对三角村产业发展进行座谈交流,结合村情实际多番论证,决定将竹产业作为三角村的主导产业,并达成了种植黄柏和养殖猪、鸡发展的共识。
为了发展竹产业,严泽均带着驻村工作队通过院坝会、火塘会做群众思想工作,拿已见到效益的致富能手作对比,讲三角村的地理、气候、海拔、林地资源优势,讲第一书记是农科人员的技术优势,讲竹产业是水富市“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政策优势,想方设法让群众打消不想种、害怕种的思想顾虑。
严泽均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到农林科技人员参与指导产业发展,联系种植专家高级工程师谭邦敏、谭兴学为群众实地讲解种植方法,通过100余次的种植技术培训,村民在方竹栽种、管护上成了半个“专家”。严泽均协助村集体经济公司采取“农户提供土地、村集体经济公司种植和管护”“农户提供土地并参与种植、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管理”模式,种植了方竹3500亩、筇竹1000亩,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8万元。同时,通过“公司+集体经济+大户+农户”模式,示范种植方竹3500亩。
如今,三角村的竹产业从2018年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32000亩,村民种植方竹面积100亩以上达50余户,户均有竹50亩,2022年投产面积2000亩,产值达30万元,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到2024年盛产期时,预计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群众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
采笋季节,每天都有一车车的方竹笋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走向全国各地市场。远在深山的三角村,如今“绿”已成“金”,每家每户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方竹种植带来的效益功不可没。
对于内生动力不足的村民,严泽均采取一户一策,想尽办法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信心,创造美好生活。
走进翠竹环绕的圈舍里,32头白白胖胖的小猪崽不时叫唤着,马汶钰激动地介绍着最近养猪的心得。
马汶钰酿酒又养猪的致富故事,在村里家喻户晓,村民也为他能走出中年丧子的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而感到欣慰。马汶钰的变化归功于严泽均对他的劝导宽慰,引领他发展产业。
几年前,两个孩子接连意外身亡,这给马汶钰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整天借酒浇愁。严泽均了解情况后,不断上门,有时也会陪他喝点酒,让他把心中的苦楚都排解出来。从最开始的不理睬到慢慢地态度有所缓和,马汶钰逐渐接纳他。严泽均看他喜欢喝酒便让他学着酿酒,三角村没有专门的酿酒坊,他还能自产自销,这是一条好门路。
没承想,马汶钰居然答应了。酿酒剩下的酒糟用来喂猪,这算得上是绿色的饲料了。严泽均给他算了一笔账:酿白酒的纯收入,加上养殖出栏的生猪纯收入,一年就有近5万元。在养殖技术上,严泽均让他放心,他会请专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马汶钰心动了,开始放下思想包袱投入新的生活。
酿酒养猪成功了,第一年马汶钰就挣到了钱,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随后,他不断扩大酿酒和生猪养殖规模,收入也在不断增加。马汶钰说:“感谢这些年严书记对我的帮助,一直牵挂着我,我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云开日出,马汶钰家门头上“致富带头家庭”牌匾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民情“小课堂” 汇聚发展“大能量”
“高价彩礼增加了村民负担。”
“产业便道路的修建能不能加快?”
“能不能再请农技专家来指导我们?”
……
话题多,信息量也大,小小的民情课堂探讨着不简单的问题。
走进群众、获得信任,是每个驻村干部都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卡。对于这道难题,严泽均有自己的答案。他以民情“小课堂”的形式让群众把“急难愁盼”的问题反映出来,并制定清单逐一解决。
在民情“小课堂”上,村民反映三角村偏江公路由于修建时资金有限,路面窄且没有会车道,一直困扰着村民的出行。严泽均积极争取挂联单位农商行支持1.5万元,扩建公路会车道8处及过水路面20米,工程完工那天,村民们高兴极了,自带土鸡、腊肉等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完工仪式。
水管道铺设、成立人居环境整治小分队、发放马铃薯晚疫病防疫疫苗、“红黑榜”评比等,每一项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以解决。民情“小课堂”上,严泽均和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学党史、学政策,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村民在课堂上畅谈乡村振兴,凝聚产业发展正能量,不断增进感情。2022年以来,开展驻村“小课堂”学习活动82场次,“三讲三评”6场次,列出“为民服务”问题清单92个,解决农产品销售、农户出行不便、住房安全等群众生产生活问题75个。
矛盾问题,总是在不停地解决,也总是在不停地出现。
“怎么找到工作突破口?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这是严泽均的驻村心得。民情“小课堂”,让每个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比着干”成为常态,有效解决村级事务村民主体缺位、民主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村民的致富劲头更足了。
730天与三角村村民的朝夕相处,操心着这片土地上村民的衣食住行,严泽均两年的驻村工作有辛酸、有汗水,也有过困惑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守,坚守着乡村振兴这份责任,坚守着一切为了群众的这份信任。在他的眼里驻村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是700多个平凡的每一天积攒下来的改变,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的精神层面的。
严泽均在拥抱三角村的时候,三角村也给了他智慧与勇气。
离开三角村苗寨的时候,几乎遇到的村民都能说出他们和严泽均之间发生的故事。三角村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好,这就是严泽均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意义。
在希望的田野上,无数个严泽均写下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转眼两年过去,有人任期结束离开了奋斗两年的土地;有人刚刚驻村,对接下来的工作满怀期待与忐忑,但关于乡村振兴的“答卷”还在继续。
昭通日报记者:莫娟 谭光吉 唐龙泉飞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