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富水长流润山乡-水富县“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2015-08-16 21:52  来源:

记者 王明贵

向家坝镇紫秋葡萄农业庄园位于水富县向家坝镇大池村,由市级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水富县金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打造。通过县扶贫部门的资金帮扶,项目于2012年实施,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1万亩基地(核心区2000亩、辐射带动区8000亩),主要分为紫秋葡萄种植区、大棚四季水果采摘区、茵红李采摘区、养殖区、酒庄及红酒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

截至目前,紫秋葡萄农业庄园已完成核心区建设1200亩,完成投资185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当地农户户均土地流转年增收4100元,解决部分留守群众基地务工270余人,基地务工户均年增收7000余元,土地流转后促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户均年增收两万余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共计3万余元。

“十二五”以来,水富县积极向上争取财政扶贫项目资金3158万元开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信贷扶贫等工作,通过扶贫,到2014年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43元,共实现贫困人口7700人稳定脱贫,解决了1997人164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水富县属于丘陵与山区的过渡地带,农村地区山高坡陡,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差,水利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全县有太平镇、两碗镇属全省贫困镇,有12个省定贫困村。水富县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年终严格检查考核。为突出扶贫项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规划实施扶贫项目时,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和村组干部意见,坚持公平、公正和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实行扶贫项目廉政承诺制、廉政评议制和廉政评议员制。为加强项目工程质量和进度监督检查,实行县扶贫办挂钩联系到镇(办),镇(办)领导挂钩联系到村,镇(办)扶贫办挂钩联系到组,村两委挂钩联系到户,全程监控项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达标、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全县各级各部门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切实落实挂钩帮扶责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挥单位和个人优势,为挂钩村和挂钩贫困农户探索脱贫致富路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投身到扶贫开发中。4年来,全县先后完成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安居工程、县内易地扶贫安置等多个项目,扶持发展养殖肉鹅和种植枇杷、葡萄、茵红李等产业,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

4年来,该县实施的整村推进产业项目覆盖农户2943户11698人,人均增收500多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专项产业项目覆盖农户5307户15362人,人均增收700多元,户均增收2800多元;扶贫贴息项目扶持4个农业龙头企业(协会)流转土地5000多亩,受益群众1000多户,支付每亩每年农户土地租金平均达600多元,当地劳动力务工收入年人均1多万元;到户贴息贷款受益1516户,每户增收5000多元。太平村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200元,2014年增至4652元,预计2015年农民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自从2012年以来,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扶贫项目,大力发展以“肉鹅为主的养殖业,以葡萄、油桃为主的种植业,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成立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肉鹅养殖商会等10余个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了农民群众产销难题。同时,按照“以花为媒、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增收”的思路,紧扣“吃、穿、住、行、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体验式农家旅游、农产品开发推广等,如今太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桃花村”、“葡萄村”、“乡村旅游村”,成了城市居民向往、当地群众致富的生态观光旅游胜地。

两碗镇两碗村铜鼓溪自然村共有73户229人,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以前,该自然村有贫困户40户125人,201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130元,80%的村民住的是茅草房或危房。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铜鼓溪自然村的贫困落后面貌,2013年,铜鼓溪被列为省级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到危房改造、“一事一议”等项目扶贫资金356万元,发动农户自筹46万元,实施住房新建12户、危房改造61户,解决了农户住房难题。同时,新建10立方米的取水池1口、100立方米的蓄水池1口,安装水管3千米,修建“三面光”沟渠650米,解决了农户饮水及农田灌溉问题 ;实施入户道路硬化1800米,解决农户行路难题;新建垃圾池1口200立方米,实施农户院坝硬化40户,种植杂交竹300亩、绿化树350株,解决了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铜鼓溪自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自然村,一跃发展成为富裕村。如今该自然村已发展餐饮店两家、百货商店店3家,有的农户还购置了货车跑起了运输业,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如彭凤琼1家以前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房里,通过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及危房改造项目后,如今她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混楼房,并开起了餐馆,月收入上万元。

审核:   责任编辑: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