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故事丨泥腿子·排头兵·先行者

 2023-07-08 10: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51岁的林安松,自1993年参加工作伊始,就把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增加农民收入视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曾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参与完成重大项目规划编制2项、编制作物栽培技术手册1本、撰写项目建设成果报告1本。从业30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一直在努力改善盐津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盐津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用实际行动深刻地诠释着农业人的优良品格。

以农民为中心

甘做服务基层的“泥腿子”

盐津县地处乌蒙山区,缺少平整的土地用于大面积耕种,在长久同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安松逐渐体会到了村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劳作中,因眼界、思想受限,不懂科技种植而带来的诸多艰辛。由此,他便定下了每年定期下到田间地头向有需要的村干部、种植经营主体及农户面对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铁规矩”。不仅如此,他还选配不同专业特长的农技人员建立起包片驻村“一对一”指导机制,最大限度实现服务精准化,让更多村民实实在在地接受并掌握先进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在帮助老百姓拓宽增收渠道方面,他更是将县内优势蔬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按照“统一农资投入、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绿色防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废弃菜叶处理”标准,千方百计提高本土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蔬菜种植由“小、弱、散”向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成年累月奔走在田间地头,林安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形象已深入广大村民心中,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干部。

以发展为目标

勇做农技推广的“排头兵”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坚实的产业基础一定是建立在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之上的,乡村唯有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从根本上改变盐津农业落后面貌。为此,林安松总结出了一套“科研成果+农技推广+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带领团队开展各项新品种试验。在他的带领下,盐津县圆满完成了农作物良种推广、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等工作,科学筛选出了适合本土推广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达30余个。同时,他和团队还依据本地地形及土壤气候特征,针对性地探索出了粮食和粮经作物间套种、玉米与花生间作栽培的不同种植模式。另外,他还组织农技人员共同完成田间土样采集研究642个,进行玉米、水稻、油菜等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试验28组;建设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13.5万亩;成功组建了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2个和县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4个;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78.9万亩。真正做到了用科学技术助推盐津农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以创新为动力

争做科研调查的“先行者”

在做好实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林安松始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技术进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成长。翻开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盐津县各地土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新增项目的实施情况。他常说:“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这些数据就是我工作的‘导航仪’。”为全力抓好盐津农作物粮油高产基地创建,林安松带领农技人员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通过他带领的团队不懈努力,盐津县相继实现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并取得了玉米高产创建区平均单产564.6公斤、水稻平均单产558.2公斤、马铃薯平均单产1006.7公斤、油菜平均单产165.6公斤的喜人成绩,平均单产与常规种植区相比,分别增长了12.4%、11.6%、24.8%、16.3%。因工作扎实、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了省部级农业科技奖2项、地厅级6项、县级4项,并连续3年在单位年终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

面对村民的赞赏,林安松说:“真正想造福一方百姓,就得把自己融进这片泥土,滋养这一方土地。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技干部,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实实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而已。”话语朴实,却发自内心。作为一名农技工作者,林安松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始终以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这正是千千万万农技人员奉献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赤诚之心。

通讯员:王祥碧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