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南昭通:流动的村庄

 2023-07-01 10: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5月14日,卢俊糖从昆明回到金沙江畔的巧家县茂租镇拖姑村茅坡社(茅坡村民小组),只为做两件事:看望父母,讲解溜索。

在卢俊糖的意识里,这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告别。

从看到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公示的那一刻开始,卢俊糖意识到离拖姑村会越来越远,既然回不到村庄,那就把村庄装进记忆里!

航拍下的金沙江畔村庄,拖姑村只是其中之一,曾经的推溜人改变了生存方式。卢俊糖摄

拖姑村位于金沙江南岸,处在两省三县交会处,上游80公里是巧家县城,白鹤滩水电站便建于此;下游40公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对坪镇,直通溪洛渡水电站,处在中间的拖姑村等地一直不通公路。挖路、凿壁、钉船、建溜、修桥……便捷的出行是村民最大的期盼。

1995年,巧家县茂租镇拖姑村建起了第一座人力溜索——三叉石溜,被大山大水间隔开的拖姑村被打开了。卢俊糖的父亲卢明友开始参与建溜、推溜,在此之后10余年的时间里,推溜让卢俊糖一家的日子逐渐变好。

一时之间,推溜成了一个新潮职业,坐溜也成了金沙江沿岸群众的全新体验。20世纪90年代期间,溜索盛行,仅拖姑村就有5条。交通方式限制了拖姑村的发展,而溜索的兴建重塑了村庄的社会关系,将茂租镇、对坪镇、三江乡等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经济贸易往来、人口流动。

5月13日,卢明友演示推溜,站在溜索上。推溜人无异于“走钢丝”。田朝艳摄
2013年,随着一条沿江公路穿过拖姑村,将沿线的村庄串联了起来,结束了拖姑村的溜索时代。“从小在溜筐里长大,我不想看着溜索因为交通变化而消失。”对于溜索这种交通工具,卢俊糖有着别样的感情。
2019年,卢俊糖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张照片,他的父母和妹妹以及另外两名推溜人整整齐齐地站在他家门口的干海子溜索前,望向镜头。“看着照片的时候,我意识到家乡正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发生巨变,我决定拿起相机,快速记录家乡。”

卢俊糖收集到的一张拍摄于1993年的老照片。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一个小孩闯入镜头。这种乡村生活形态的喜感,留给卢俊糖的印象至深。宋文贵 摄
2020年,卢俊糖考取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在导师陈学礼的指导下,卢俊糖确定了《悬空:金沙江溜索与拖姑村人地关系》的选题,开始系统性收集生产金沙江溜索影音档案。他利用寒暑假,辗转于拖姑村以及与拖姑村隔江相望、溜索相连的金阳县收集村民家中的老物件、照片、视频和文件,以溜索为切入点,详细记录村庄、村民在时代变革中发生的变化。卢俊糖用时3年,收集了300余张老照片,近100份文件资料;同时整理了三代人的口述资料,完成40余万字文本;拍摄了30余户家庭的全家福,以及村庄日常生活影像,详细全面地记录村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水平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从观察到记录,从朦胧到清晰,卢俊糖重新认识了村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艘漂流在滩口上的船,四处寻找可以停靠的平静港湾,而村庄就像江水,时刻处在流动之中。”卢俊糖解释为什么将溜索展命名为《流动的村庄:金沙江溜索多媒质档案展》,经过对拖姑村的观察和记录,他认为流动是一种变化。
新华路54号,巧家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和个人情感表达不谋而合。
“县城是一个特殊的纽带,是城市文明传输到乡村的驿站。在巧家县城办展,想让巧家人民通过了解溜索的历史,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流动的村庄:金沙江溜索多媒质档案展》主要策展人邓国戈说。

5月16日,卢俊糖对策展内容做讲解,历时3个月的展出宣布结束。汤富尧摄

2021年6月1日,卢俊糖走进了巧家县文化馆馆长邓国戈的办公室,陈述了办一场关于溜索的影像档案展览的想法。
由于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的冲突,这场展览终于在2023年3月20日呈现在大众面前。
5月20日,卢俊糖完成了以溜索为选题的硕士研究生答辩,即将奔赴人生下一旅程——厦门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卢俊糖的人生旅途注定与拖姑村渐行渐远,但这次,将村庄的档案装进心里的他,不再惆怅。
不再推溜后,卢明友一家在茅坡社开了一个小卖部。小卖部和老房子坐落在沿江公路的两侧,老房子土墙灰瓦,围墙外的芒果树枝伸进了院坝内,绿色的象牙芒果挂满枝头。
没事的时候,卢明友和妻子喜欢坐在光秃的小石盘上吹风,思念在昆明读书的两个孩子,看着锈迹爬满干海子溜,青苔长满溜墩,任它们在风雨中飘摇。
小石盘缝隙里的几棵黄桷树正在挺拔生长。黄桷树是金沙江边常见的植物,它适应性极强,有泥土就能成活。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