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6-30 12:12 5年,从养2头牛发展到养56头牛,盐津县落雁乡天星村村民孙光银从贫困户变身致富带头人,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有滋味。
从盐津县城开车到青杠坪村民小组,约半个小时就能看见一幢两层楼房,这里是孙光银家,旁边一大排彩钢瓦屋面的养殖棚,是他的“致富窝”。
走进养殖棚,牛群各有其所,安静地吃着草。一旁有几头牛看起来有些瘦,“这几头牛才下了犊,看起来瘦些。”没等记者提问,憨厚的孙光银便解释起来。
青杠坪片区山高坡陡,砂石为主的地方土不藏水、地不出货。孙光银半岁不到父亲就去世了,由其母亲拉扯长大,早年生活十分艰苦。尽管如此,他一直把母亲“人要有尊严,要自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诲铭记在心。
“孙光银以前有名,是因为穷;现在有名,是因为他成为了养牛能手。”附近的村民打趣道。
十五六岁时,孙光银就外出找门路,到过工地、当过小贩,起早贪黑不停劳累奔波。然而,几十年过去,贫困的家境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别人都能由穷变富,我为什么不能?”孙光银很不甘心。直到5年前,挂钩帮扶的干部告诉他,盐津正大力发展乌骨鸡、肉牛、竹笋三大产业,孙光银才找到了适合他由穷变富的路子。自此之后,帮扶干部每次走访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孙光银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以及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他抢抓机遇、扩大养殖规模。经过深思熟虑后,孙光银也拿定了主意,下定决心大干一场。
2019年下半年,多次参加养牛培训后,孙光银到附近的养牛场免费打工取经,他从种草、投料、防疫、改圈、管理等把养牛技术学了个遍。
有了技术,孙光银通过帮扶干部的帮助,先后向银行贷款46万元,并用上之前的积蓄,于2020年初有序推进优选小牛、建设棚圈、规范饲育等工作。通过没日没夜地苦干,一年后,肉牛出栏10头,存栏27头。
“因为养牛,我的小儿子也有了一技之长。”说起20岁的儿子孙全超,孙光银满脸欣慰,“他学会给牛看病,我家的牛生病再也不用四处求医。”有一年,因母牛难产,孙光银找来兽医,孙全超全程关注,一同确保母牛和牛犊平安,也因此在他心中种下了学习兽医专业的种子。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孙光银不仅把周围的群众拉拢进来,流转周边闲置土地种草,还凭借养殖模式、经营理念和市场渠道等优势,鼓励周边群众养殖肉牛,积极提供饲料并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带动村民一同致富。
在盐津,像孙光银这样享受政策红利的村民还有很多。通过政策引领,盐津县以“见犊补母”、养牛贷贴息、肉牛养殖示范户等“七项”奖补撬动肉牛产业发展,3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撬动金融贷款资金投入3.5亿元、企业投入0.6亿元、群众投入1.8亿元发展肉牛产业。
昭通日报记者:秦 勇 罗 丹 殷国庆 单 虹 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