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6-27 09:41行走在一个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点),一个个生机盎然的产业基地,一栋栋崭新的房屋,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目不暇接,给如诗如画的乌蒙大地抹上了现代和幸福的色彩。
近年来,昭通从加强就业扶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入手,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领全市35.47万搬迁群众过上幸福好日子。
多渠道促就业 稳定收入更安心
厂房“搬”进安置区(点),产业“安”在家门口。“嗒嗒……”镇雄县南台街道宝涛服饰制衣厂内灯火通明,多条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专心致志地工作,裁剪、锁边、缝制……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衣服成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车间流水线上,付义芬正忙碌着。3年前,她们一家从镇雄县盐源镇盐溪村搬到了南台街道呢噜坪易地搬迁安置区,一家人搬进120平方米的楼房。在安置区,幼儿园、学校、扶贫车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条龙”服务。
付义芬就近就业是35.47万搬迁群众幸福生活的缩影。以昭阳区靖安安置区为例,为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增收,靖安安置区在抓好香葱基地建设、帮扶车间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组织开展系列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能力。
今年以来,靖安安置区党工委结合搬迁群众就业意愿、劳动力情况等实际,先后开展缝纫工、钢筋工、起重机械操作等职业技能培训。今年1—5月,安置区党工委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期,参加培训人员517人,其中307人已实现再就业。如今,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经过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近年来,昭通立足各安置区(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搬迁群众”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红利惠及更多搬迁群众。昭通通过“点对点”“门对门”高度组织化输出12.6万人;依托45万平方米配套商铺,带动自主创业就业0.49万人;依托已建成的56万平方米帮扶车间,解决0.35万人就近就业;统筹在安置区(点)建成苹果、香葱、花椒等产业基地,蔬菜、食用菌大棚及周边企业等岗位资源,累计吸纳4.08万人就近就业。
精准服务暖人心 幸福日子比蜜甜
“过去,我们生病也不敢看,一是穷,二是离卫生院太远。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满足我们的就医需求,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好日子。”3年前,曾友付从永善县墨翰乡箐林村花苗寨搬到靖安安置区滨江社区。现在的他看病不仅距离近,负担还轻。
曾友付就医方便的背后,是昭通久久为功做好搬迁群众医疗保障。35.47万搬迁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6月21日,镇雄县旧府街道高山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裕和社区热闹非凡,社区工作人员与搬迁群众边包粽子边拉家常。“今天太高兴了,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非常难忘的端午节。”杨学芝兴奋地说。搬迁3年以来,社区多次举办此类活动。
从山村搬进城镇,群众生活环境变化大,如何有效治理?昭通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始终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举措,构建了“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全面推行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首创的搬迁群众“红黄绿”动态分类管理机制,对应完善“日访、周访、月访”精细化管理服务制度,对特殊困难群众精准开展关爱帮扶和跟踪服务。
把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写进群众心坎里。昭通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把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群众致富作为头等大事,进一步优化安置区(点)“硬环境”和“软环境”,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搬迁群众过上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