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2017-08-07 16:45夜幕初垂,绥江新城亮起万家灯火,给清透美妙的夜空增添了些许灵动,也给这个城市增添了许多温暖。
漫步江边,回想起2011年第一次到绥江县城参加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情景,省移民局扶持处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李竺晋思绪万千。“我是2011年元宵节前夕来到绥江,先后担任新农村指导员和镇长助理。2012年全省开展‘四群教育’专题活动,省移民局借此契机,从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中下达1000万元,其中的300万元用于扶持中城镇大沙村的枇杷产业。”
由于当时全城上下都在忙于搬迁安置,加上当地群众没有种植枇杷的经验,项目实施之初遇到了一些阻碍。有的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疏于管理,种植情况不是太理想。
“但是我们的驻村干部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力排众议建立核心示范区,争取企业垫资修建人行步道,带着大伙儿到周边学习考察,请专业到现场培训指导,多年的坚守有了丰硕的收获。”小李高兴地说。
第二次走进绥江,新城的“高颜值”让她看到了发展带来的变化。但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让小李感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不轻。
“扶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光有激情远远不够,沾满一身‘土气’才能跟群众走得更近。”驻村的每一天小李都不敢懈怠,坚持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家里,跟他们一起说农事、拉家常,倾听他们关于脱贫致富的真实想法。“前两天进村入户走访,离开时,老百姓跑出来把自家最好的油桃硬塞到我们手里时,真是感触颇多。一方面觉得打扰了他们有些过意不去,一方面又觉得如此辛苦干的这份工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心中莫名地高兴。”
从当初躲着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不愿接电话,到现在主动上前打招呼,小李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蹲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耐得住性子,不冲在一线,就没有发言权,也得不到群众信任。”
除了积极配合工作队完成好日常工作和任务外,小李想结合自身工作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
她听说县里有为移民子女设置的“雨露计划”,只要是移民子女,就能享受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县农职中继续学习。
作为移民局后扶处的一员,小李联想到省局关于移民子女职业教育的后扶补助政策。“接下来,我想通过移民后期扶持的名单,一家家逐户走访,只要是年龄在13岁及以上的,条件适合的孩子,尽量让他们家知道有这样的好政策,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