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

 2023-06-26 09: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时间回溯到2021年1月,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昭通185.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185万群众稳定脱贫后,昭示着昭通进入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昭通上下一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对昭通的发展要求,通过持续推进“六大战略”,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在乌蒙大地迈出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铿锵步伐。

鼓急号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后,昭通发出最强的乡村振兴动员令,全力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推动力量和重心下沉,切实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抓实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消费帮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农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大幕初启,市委、市政府勾勒出昭通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全市有8个县(区)纳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县纳入省级重点帮扶县,到2025年全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启动创建示范乡(镇)25个、精品示范村90个、美丽村庄744个。

乡村振兴之于昭通,不仅是民生之要、崛起之策,更关乎昭通未来。面对新发展机遇期,昭通上下一心,努力谋划乡村振兴这盘棋,把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重中之重,以“四个三”工作法,逐渐破解困扰发展的4个难题。

乡村振兴,关键点在群众增收。在乡村振兴的定位上,昭通通过健全“三个机制”,进一步压实了增收责任,做好“人”这篇文章。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负责,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制定出台实施办法,压紧压实市、县、乡、村、组“五级责任”。随着昭通发展的不断深入,今年以来,昭通把脱贫人口增收工作上升为“产、城、人”三篇文章中“人”这篇文章的中心任务。挂钩包保机制——37名市级领导挂县、联乡、包村,9名市级领导挂钩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选派4031名队员驻村帮扶。建立收入监测网格2.5万个、网格员5.5万人,每季度采集收入,分析比对。对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低收入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行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一户一策,精准对人”制定落实增收措施。调度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每月轮流到县(市、区)召开现场会进行调度。市级专班每月对脱贫群众增收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排名。市级综合督导组每月开展一轮实地督查,市纪委监委实施乡村振兴领域“问效行动”,发现问题现场交办、跟进整改、限时销号。通过不断努力奋斗,2022年末,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233元,较上年增长15.69%,今年预期增长16%以上。

乡村振兴,关键点是找准群众增收的路径。通过建立“三个清单”,昭通明晰了群众的增收路径。重点项目清单——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制定出台了衔接资金使用管理12条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抓实项目库建设,全市规划脱贫人口增收重点项目294个总投资64.21亿元,目前完成投资7.1亿元,切实把宏观的增收“大任务”转化为具体落实的“小项目”。重点工作清单——聚焦全年目标,实行动态管理,每月派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月底进行盘点交账,完成的提交成果、未完成的继续推进、新增的列入清单,确保增收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落实。增收负面清单——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围绕脱贫群众增收制定了7条负面清单,筑防线、划红线、守底线,确保今年底全面消除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家庭,杜绝出现连续两年收入下降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事求是抓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振兴,需要找准增收点。通过突出“三个重点”,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就业保增收——在稳住26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大盘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提高组织输出、省外输出、技能输出和延长务工时长“三提高一延长”增收措施。2022年,组织化输出37.43万人、技能培训24.5万人,新增省外输出8万人,平均务工时间延长至9个月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突出产业抓增收——坚持把做好“产”的文章作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硬支撑,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制定实施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包”,强龙头、延链条、育主体、树品牌,做优做强优势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突出示范促增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的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实验示范村已投入运营,通过借鉴、复制、推广,全市完成打造并投入运营4个、在建41个,计划到2025年建成实验示范村庄100个,辐射带动建成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在昭通学院成立了全国首个“乡村CEO学院”,为实验示范村庄培养、输送乡村职业经理人,一期46人已完成培训上岗。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实现群众持续增收。昭通通过探索“三个改革”,进一步激发群众增收潜能。“两办法”管住钱——立足昭通部分地方建房耗费、人情负债的实际,管住农村攀比建房行为,引导农户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回城不回乡,在县城、集镇买房;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不正之风,编发农村理财手册,帮助群众管好“钱袋子”。“双保险”兜住底——每年设立保费规模1亿元的政策性防贫保险,兜底保障无业可扶、无力致富的低收入群体,2022年度赔付4950万元,有效防止15234户返贫致贫。设立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昭通惠民保”,在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特困人员、孤儿及“三类对象”分类资助购买惠民保,医疗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再进行赔付,防止因病返贫。“多模式”创收益——积极探索推行集体经济混合股份制、“三变改革、五大合作”等试点工作,采取村企合作、村社融合、村村抱团等多种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2年村均收入19.72万元。今年,全市统筹资金2.62亿元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所得收益按入股比例分红,每年村均分红收益3.15万元。

通过持续聚焦群众增收、共同富裕,2.3万平方公里的昭通大地上,630万昭通干部群众笃行实干,奋力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昭通新篇章。

昭通日报记者 杨 明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