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视界丨乌蒙大地石榴红——昭通市全面深入实施“三项计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侧记

 2023-06-21 09:39  来源:云南民族时报

近日,昭通市在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举行昭通市“三项计划”实践基地——“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和“石榴红驿站”揭牌仪式。

截至目前,昭通市有30个“石榴红同心营”、20个“石榴红家园”、10个“石榴红驿站”实践基地,这成为昭通市全面深入实施“三项计划”,进一步深化实践内涵、丰富实践载体、创新实践方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石榴红同心营”

聚焦“有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石榴红同心营”之一的扎西会议纪念馆全面再现了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于此并召开了“扎西会议”的辉煌历史。

“这面浮雕(《火盆》雕塑)再现了‘扎西会议’情景……”扎西会议纪念馆内,一位小讲解员正用她清脆的声音,声情并茂地讲述着1935年2月红军在威信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会议的情景。

“石榴红家园”。

这位小讲解员是威信县党史学习教育“红领巾”志愿宣讲队的成员。这支“红领巾”志愿宣讲队从接受“初心”洗礼,到成为“初心”传播者,一颗颗稚嫩的童心在呵护与历练下,逐渐成长为长征精神、红色党史、“扎西会议”故事的“传播者”。

今年4月,四川省珙县巡场镇第一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组织400余名少先队员参观扎西会议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与此同时,珙县洛表民族中学组织学生会干部、优秀团员50余人在扎西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时,多名学生代表在国旗下发言,“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扎西会议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扎西少年说、红色青年行、石榴籽读书班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已累计接待各类游客1300余万人次。

“扎西会议纪念馆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积极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动全市各族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同时,联合贵州省、四川省等地各族青少年到威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各族青少年跨区交流基本形成。”扎西会议纪念馆馆长卓家勇介绍说。

扎西会议纪念馆只是昭通市“石榴红同心营”的一个代表,还有鲁甸地震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炳辉小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等29个“石榴红同心营”,聚焦“有形”,全面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石榴红家园 ”

聚焦“有感”推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

走进“石榴红家园”之一的巧家县蒙姑镇文笔社区胡朝文家,四世同堂的一家人,生活富足。

问起搬迁后的生活是否还适应时,胡朝文75岁的母亲连连称赞道:“这里住着很舒服,可以去‘老年之家’聚会、交友、唱歌,邻里之间也相互帮助,我们家还参加了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的评选活动呢,党的政策好呀!”

走在社区里,街道宽敞洁净,楼房拔地而起,医务室、超市、药店、农贸市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解决了各族搬迁群众的后续生产生活问题,让他们充满了归属感、融入了新生活。

“社区成立于2021年,居住着汉、回、布依、苗、壮、彝、阿昌等14个民族。为了让各族群众住得下、能融入,我们定期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活动,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在社区形成了家家争优、户户争星、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文笔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本方介绍,移民安置,不仅仅是让移民住新居、能融入,更重要的是能发展、能致富。因此,社区除了发展农业外,还将打造石榴花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此外,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顺丰快递编织袋加工厂、新型材料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融居社区环境。

此外,社区为推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聚焦“有感”,扎实做好“润物细无声”工作,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已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各类宣讲活动70余场,受众4000余人次,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近年来,昭通市突出“融”的导向,从经济发展、生活工作、文明建设、心灵契合等环节入手,把“共”字做活,写好“交”字文章,全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融居社区环境,打造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石榴红家园”,聚焦“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榴红驿站 ”

聚焦“有效”助推文旅融合共发展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昭通市盐津县城西南,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崖石刻、“僰人悬棺”、观音阁等景点,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滇文化融汇形成朱提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

现在的豆沙古镇,青石板街道两侧,各种商铺与“马店”,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

2009年10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几万各族人民的见证下,来自新疆的“高空王子”阿迪力携徒在400米高空的钢丝上屡破纪录、挑战极限。谈及那次高空行走,阿迪力惊叹不已:“这次豆沙挑战之旅,让我收获了很多,除了创造新纪录,更重要的是自己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人与盐津各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促进我们各民族的团结、融合与繁荣。”

“阿迪力走钢丝”是盐津打响豆沙关五尺道景区旅游品牌的一个缩影。为打响“旅游牌”、吃上“旅游饭”,豆沙镇创新思路,举办了“情暖乌蒙”“相约豆沙”等系列活动,扩大了豆沙古镇的名气和影响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村民马永文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借着豆沙古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东风,在镇上开起了餐馆,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路。“现在生活得很幸福,因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多,店里生意也还不错,日子更有奔头了。”聊起现在的生活,马永文这样说。

“如今的豆沙古镇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3A级景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引得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豆沙镇党委书记李庭婷说,近年来,豆沙镇作为全市“石榴红驿站”之一,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有效”,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昭通市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纪念馆、教育基地、学校、社区、景区等,多层次全方位创新推进具有昭通特色的“三项计划”实践基地——“石榴红同心营”“石榴红家园”和“石榴红驿站”的建设工作,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整体覆盖的全域工作格局,全力实施“三项计划”,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民族时报记者:冯 琴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共同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