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焦点访谈》 20230605 赓续文脉 走向未来

 2023-06-12 15:52  来源:央视网消息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6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如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明作出了重要指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调研。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习近平总书记仔细查看了各类典籍版本,他强调,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6月2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总书记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并不时询问相关研究工作进展。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总书记到一些文物面前驻足观看,比如说在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前,在观看的时候不仅了解这个器物出土的地点、年代、它的形制、它的工艺,从他的眼神当中也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钟爱。”

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都是总书记非常关注、亲自决策成立的,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之后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李国强:“看得见多远的历史,才能走到多远的未来,我们总是要知道中华民族的源头在哪里,知道源头才能够不断从历史当中看到中国人所走的道路是什么。”

鉴往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思索,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2022年10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西北郊的殷墟遗址。殷墟是甲骨文的出土地,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殷墟博物馆,总书记端详出土文物,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参观殷墟遗址后,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在河北参观承德博物馆后,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仅考察各地文物古迹,还多次在组织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的元素,共同塑造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潜移默化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021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在朱熹园里,总书记对朱熹留下的许多论述与专家进行交流。

在朱熹园,总书记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理论创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很多思想、观念、言、行,都是我们现在治国理政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的来源。因为有了文化的自信基石,所以使得其他三个自信都牢牢地深深地扎根在这一片沃土之上。”

2013年,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在四川眉州三苏祠中,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在2022年10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臧峰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百年历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创造力。今天我们要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身体力行,探寻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莫高窟考察,在洞窟内查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时,他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在总书记的关心下,敦煌文物保护技术发展迅速,敦煌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游学;在总书记的指示下,良渚遗址得到良好保护,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在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下,今天,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国强:“总书记曾经讲过让放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献古籍也要活起来。怎么样让大众更好了解历史,从历史当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既需要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用现代科技更多的方式,更多的手段,让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象牙塔里研究的成果更多地走向民众。”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引领推动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的二十大报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

臧峰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新,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明确的任务和文化特质。我们现在要学习文化传承发展,目的还是要把文化转化成文明,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走过漫漫长路,踏上新的征程,我们应当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臧峰宇:“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文化具有悠远绵长的价值,我们要把它凝聚好、归纳好,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走向未来的价值引领。”

康震:“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一定要在国际上、在全世界树立我们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要给全世界人民讲清楚中华文明这一篇大故事。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的话语体系是创新的,他们必然能够很好地领会中国故事,探索为什么中国的治理经验是这样的,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新征程上,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焦点访谈》 20230605 赓续文脉 走向未来)

来源:央视网消息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国内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