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05 19:54北京城北、燕山脚下,青山绿水间有座赓续中华文脉的种子库——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6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叮嘱“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翌日,总书记又乘车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察看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寄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这两个文化殿堂都是总书记非常关注、亲自决策成立的,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
6月2日下午,考察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是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殷墟遗址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这一重大课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总书记曾说:“有一些老前辈就跟我讲,作为中国的领导人要干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还应该在你们手里传承下去。”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理解中国的“金钥匙”,深入阐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鲜明指出这些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共同信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带着深厚的“历史感”,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2021年仲春,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
“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从朱子自画像到理学思想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听得专注。他感慨于一路见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这是总书记在立德楼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参与讨论。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
在藏书410余万册的学校图书馆,总书记听取学校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介绍。总书记指出,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
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2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正式开馆。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图为广州分馆。
此次座谈会上,总书记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延续近两千年的敦煌文化,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实地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研究院在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介绍。
在同大家座谈时,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敦煌莫高窟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位于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新征程上,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凝聚起强国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儿女将坚持开放包容,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