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17-01-04 09:55通讯员 罗洪
产业脱贫,重在短、平、快,家禽家畜养殖是不少贫困群众的首选项目,然而养殖产业并非轻而易举,由于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不少群众心里打起了鼓:本来就贫困,万一养殖失败,生活岂不是雪上加霜?会仪镇花大力气研究“破敌之策”,探索出“群众贷款,政府贴息,企业代养,保底分红”的新路子,不仅帮贫困群众规避了技术风险,还让贫困群众当起了“股东”。
近日,在绥江县瑞鸿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牛场里,法人代表兼技术骨干陈永富正忙着给几名贫困群众讲解养牛的技术要领。饲料投放、疾病防治、卫生消毒,这些养牛的关键技术公司每季度都会进行一次现场培训,邱生元和其他几名贫困户听得津津有味。邱生元十年前就开始养牛,但那时他并不懂得任何技术,只是传统的放养。“怎么喂我们也不清楚,只是按农村习惯牵上坡去放,管它吃饱没吃饱也是那回事情,知识方面我也没有,该喂些什么药材我们也不知道。”
“大牛生了小牛,小牛自己莫名其妙的就死了,大牛又扯疯,逢岩跳岩,逢坎跳坎,跑了。”因为缺乏养殖技术,邱生元养牛吃了不少亏,坚持五年并没有挣到钱。
大河片区位于峰顶山山腰,有4个村民小组,共238户990人。峰顶山森林密布,草肥水美,非常适合规模化养殖肉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镇村两级根据当地实际,动员大河片区40户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项目,然而群众没有资金和技术,纷纷摇头。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会仪镇经过深入研判,提出了“群众贷款,政府贴息,企业代养,保底分红”的发展方案。
副镇长黄仕伟介绍说,这种模式能够规避群众因为技术原因导致失败的风险,同时还能为群众累积养殖技术,为今后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按照约定,由贫困群众每户贷款16000元购买两头西蒙特尔牛崽交给瑞鸿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集中饲养,公司连续三年每户群众每年返利4000元,政府补贴前三年的贷款利息,三年过后,牛归公司所有,由公司代贫困群众偿还贷款本金16000元。算下来,相当于贫困群众仅仅垫支了16000元贷款,并不承担任何风险,三年净赚12000元。这一模式打消了贫困群众的所有顾虑,40户贫困群众很快贷款购买了80头西蒙特尔集中投入到了瑞鸿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买牛给他们喂养,我们也不担心,人家也管理得好,我们也可以出去打一下零工,也挣点钱。”邱生元乐呵呵地说。
群众只负责贷款买牛交给公司,就能累计分红12000元,三年内利息由政府补贴,三年后贷款由公司偿还,公司还要每季度组织群众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群众轻松了,公司却麻烦了,法人代表陈永富说,这种合作模式,公司根本赚不到一分钱。
“每年每头牛返还群众2000块,三年就花掉6000元,加成本8000元,支出都是14000元,一头牛三年的收益最多就是14000元,所以在利润上我们显然是没有了。”怕笔者不信,陈永富详细算了一笔账。
既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公司为什么愿意合作呢?陈永富说,牛不赚钱,但这80头牛每天产生的牛粪,却能帮公司省下一大笔钱。原来,瑞鸿公司不仅养牛,还在经营园艺树木和苗圃,80头牛每天产生的牛粪是宝贵的资源,这些生态有机肥料改良公司1450亩的土地,促进了园艺树木苗圃的生长,节省了一大笔肥料开支,因此间接是赚了钱的。
公司依靠群众,存栏肉牛达到了400多头,大量的牛粪化作生态有机肥料壮大了公司的园艺树种和苗圃,为公司节约了开支,带来了效益;贫困群众当起了“股东”,在保底分红的同时,腾出手来开展其它增收门路,还利用三年的技术培训逐渐掌握养殖技术,为将来规模养牛奠定基础。从看似不可能到互利共赢,背后其实一直有政府和扶贫干部充当着“操盘手”。的确,产业发展的路子找对了,精准扶贫的“精准”才算落到了实处,产业脱贫需要扶贫引路人既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又能靠创新思维善于布局,这样,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就能走得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