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视界丨新寿村出山记

 2023-06-02 10: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人背马驮:一段艰苦难忘的岁月

山路太远,走路太累。从家里出发,背着米和书包到学校上学要走上6个小时的山路,脚底板常常磨起血泡,汗水湿透衣裳,住校两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彭道权怎么也忘不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彭道权,居住在水富市新寿村田坝3组,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两个妹妹。从记事起,父辈们虽辛苦劳作却无法填饱肚子,吃肉那是过年时才能有的,平时只能用盐巴拌饭吃。营养跟不上,最小的妹妹走不动路去读书,初中仅读了半年就辍学在家。

邻村,新寿村大坪1组的村民陈忠泽一辈子生活在山里,他依稀记得自己难得去一趟县城,一年到头种植的粮食交完公粮后余粮就不多了,日子过得艰难。20世纪90年代从新寿村到水富县城赶集都是“两头黑”,天还没亮,陈忠泽就要打着手电筒出发,赶完集回到家天都黑了。一年到头只有卖鸡鸭才会去县城一趟,平常用的油、盐和简单的生产用具就到山下的供销社购买。

生活的路很难,穷,一直困扰大家。20世纪90年代,村里陆续有人外出务工挣钱,寻找出路,彭道权和陈忠泽兄弟俩加入了外出务工队伍。

那是1994年,彭道权跟随老乡去到浙江省桐乡市务工,一去就是5年。1999年,彭道权打工挣了一些钱,决定把自己家破旧的土坯房改建成石头房,但是需要钢筋水泥。建房在农村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已是青壮年的彭道权从山下背一包50公斤的水泥到家,往返需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一天下来,只能背2趟。

马帮驮运。

由于建房材料全靠人工运送,彭道权只能请人或者和别人换工背运水泥、钢筋等材料,就这样断断续续修建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将80多平方米的房子建好。彭道权家是村里第一家开始建石头房的人家,村里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新寿村村委会原主任葛国兵想起自己家当年养殖的两头大肥猪就叹气,因为运不出大山,只能以远低于市场价卖给杀猪匠,一些农户舍不得卖猪只能自产自销,有好的农产品也卖不了钱。修建一条乡村公路成了大家的期盼。

在外打工的人见识多了,思维也开阔了。2000年,为了运输方便,村里渐渐兴起了马帮,村民自发在外购买马匹驮运物资,最多的时候村里有50多匹马,大大缓解了物资运送的困难。有了马帮,彭道权在村里开了小卖部,还从事赶马生意,这样的生活方式彭道权持续了10年。

回想起赶马的日子,彭道权记忆犹新。由于村里山高坡陡,路难走,驮运量大,累死和摔死马匹的情况经常出现。有一年,家里先后有两匹马在驮运中从山上摔到山下,当场摔死,全家人心疼不已。10年间,全村累死摔死的马不少于50匹。

新寿村全景。

乡村公路:一条铺筑希望的富裕之路

村里真正的改变是从修建乡村公路开始的,那是2010年5月,村委会从县交通局争取到修建大坪公路的建设资金,准备从山下碳溪沟所在的大兴4组一直修到新寿村大坪1组,全长9.8千米,涉及全村14个村民小组520户村民。

修建公路是村民多年的愿望,公路动工的那一天,村民们笑了。

团结就是力量,村里组织各方力量征地、丈量、做好群众工作等,一鼓作气把毛坯路全部修通。

一年后,大坪公路全面通车,那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幸福路,那欢乐是盛开在村民心中的幸福花。

乡村公路通车解决了山里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大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里的群众纷纷改建自己家的房子,安全稳固的砖房在村里就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2015年,村里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县级财政部门要在村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要发展猕猴桃、李子产业,还要对村里的公路进行硬化、建活动广场、修生产便道等,村里的公路从大坪延伸到山顶的万家地。于是,一条全长12千米的乡村公路贯穿到了全村的每个村民小组。

对公路进行硬化,由于部门投入资金有限,葛国兵和村委班子成员动员大家筹资。只有改善通行条件,加宽公路,延长公路,群众的出路才会越来越宽。群众的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每家每户都积极出资,在外地工作的人也纷纷出钱出力,100元、200元、500元不等,共筹集到15.1万元,大家想方设法让家乡的路变得再好些、更宽些。由于多方投资,加之村民们齐心协力,大坪公路硬化得以顺利推进。

葛国兵说,当时争取到县移民局建设资金,硬化了碳溪沟到荷包田的公路,全村的通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公路修通后的几年间,加上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全村80%的村民都修建了新的砖房。

2016—2018年期间,村里把处于最偏远且交通和通信条件最差的双河2组、3组的村民安置到其他地方。41户村民走出了大山,其中有21户村民搬迁到了交通条件好、居住环境好的大坪1组,其余的群众搬迁到了条件更好的地方。

看到每天从家门口经过的车辆,听到“嘟嘟”的车鸣声,大坪3组73岁的村民峞吉福觉得特别舒心。2018年,她家从偏远的山上搬迁到公路边,政府出资4万元帮助她家在公路边建设了3间新房,现在每月除了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外,还有养老保险金。以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她,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农村客运车就到家门口接人。她说,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享受到如此幸福的生活。

村民陈忠泽说,在外打工多年,2016年,他回到村里发现到处都变了样。看到家乡的可喜变化,他和儿子陈志国决定不再外出务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种植黄桃的经验,开始在家乡试种黄桃。从最初的几亩到如今的70亩,一家人对种植黄桃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桃花基地游人如织。

外出务工18年的村民罗联伍多年来很少回老家,听说家乡变化很大,2019年12月,他回到老家,由于回来的时间是晚上,租用的车辆把他送到村委会后转身走了,罗联伍傻眼了,到处是公路,不知道哪条才是回家的路。由于夜深,身上没带手机,又不便打扰人,当时身揣10多万元现金的他只能在村边的路口转悠,等到天明后才顺利回到家。这件事情成为当地村民的笑谈。

罗联伍看到家乡的变化,决定不再外出务工,便和老伴商量用多年外出务工的钱在村里重新购买了一处新房,还把附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平日里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文化活动,每天过得开心又充实。

家乡的变化让一个个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李子、猕猴桃、黄桃、菌子等产业随之兴旺起来,外来的人也来参与投资了,这里成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热土。

农旅融合: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

2021年,新寿村被列入水富市重点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项目,全力打造“养生田园 幸福新寿”示范点,建设集林果观赏、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集“新寿—邵女坪”宜居宜游、“温泉养生、湖滨观光、乡村旅居、研学拓展”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位于田坝1组和田坝3组之间,正在打造的新寿村研学中心观景平台已初具规模,观景平台下是层层梯田,玉带似的柏油公路蜿蜒在山间,路边是一畦畦碧绿的蔬菜,一幢幢有特色装饰的民居格外醒目,门前的庭院栽种蔬菜或水果,连片种植的猕猴桃枝条泛出新绿,散落山间的白兔养殖场、兰花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展示着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山脚是一汪碧水的金沙江,四周重峦叠嶂,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

春季,新寿村到处是李花、桃花、油菜花,村里成了花的世界,迎来了一批批游客,到陈忠泽家的黄桃林观赏桃花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扬帆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人采摘菌子。

田坝3组扬帆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忙碌地采摘菌子,每天需采摘1000多公斤供应到宜宾的超市。基地已建成了一个带动当地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试验、示范基地。村民杨友光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实现年收入3万多元,村民苟家银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年收入2万多元。2022年,基地实现食用菌产量200吨,产值达120万元,带动10余人长期务工,还有很多弱劳动力经常来打零工,一年发放工资超过25万元。

投资1552万元建造的研学中心,可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会务服务,跟周边民居联动,打造亲子农业农耕文化体验区,由研学中心的老师组织活动,可以带游客到“七彩稻田”体验栽种和收获的过程,到儿童乐园接受农耕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到沿路的采摘基地享受采摘的乐趣。研学中心的食材首先选用农户“庭院经济”的农产品,这样一来,村民也能一起享受发展的红利。

在研学中心的旁边,一幢漂亮的农庄正在装修,这是村民温贤林家瞅见发展商机准备开办的农家乐;陈忠泽已将自家的新房改成了4间民宿,准备迎接游客。

新寿村党总支书记彭卫说,目前,各个建设项目已在新寿村实施,每天500余名村民在施工工地务工,人均每月收入3000元,村民的收入实现多样化。

全村农旅融合发展有了新进展,初步构建了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民宿经济、旅游经济、采摘经济、农特产销经济等协同发展的格局;银杏林景观点、猕猴桃观景平台、文昌宫研学中心观景平台、七彩稻田观光示范园等建设项目初步完成;村里按照“灰瓦白墙坡屋顶、青色窗棂仿木纹”标准改造的52户民居风貌,已完成了主题彩绘。

黄桃丰收。

彭道权见证了新寿村的发展历程,目睹了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彭道权认为,新寿村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业布局,通过持续培育,为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与邵女坪度假景区连成一条旅游线路,这将是新寿村发展的另一个春天。

数据有力诠释着新寿村的变化,2016年,新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2022年,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36万元,全村有摩托车、小轿车的家庭有300多户。

村美、民富,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已徐徐展开。

通讯员:狄廷秀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