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6-05 09:22“大寨村的姑娘一个个都到了结婚的年纪,长辈们也慢慢变老。时光飞逝……”
5月31日,网红吴封秀回到娘家巧家县大寨村,见证了小姐妹的幸福时刻,深情感叹时光的流逝,并在网络平台更新了视频作品。视频发布后,粉丝依然热烈回应。
2018年12月,吴封秀发布可福村的第一个视频;
2019年1月,吴封秀发布大寨村的第一个视频;
2021年3月,吴封秀发布可福村的最后一个视频;
2022年2月,吴封秀发布了“幸福村”的第一个视频。
她时常梳着一个高马尾,淡淡的妆容配上简单干净的T恤,20多岁的年纪,给人青春靓丽的感觉。在她的视频帐号“吴大妹的日常”里,质朴的故事、细碎的方言让乡土中国不再停留在纸上,而是变得温暖具象。
吴封秀用她的视频,召唤着每个人心中的渴望:渴望回到童年的时光里,渴望不再隔着屏幕欣赏家乡的美景,渴望暌违已久的重逢,渴望与村庄的温暖相见。
作为新媒体网络达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吴封秀用当下最流行的方式记录了村庄的“颠沛流离”,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短视频传递着自己对“烟火村庄”的感悟。
可福村·懂得温暖
卖不完的蔬菜,吃不完的家常便饭,道不完的家长里短,再配上或温情或轻快的音乐……吴封秀总能把看似同样的内容拍出不一样的视频,最后对着镜头说出一句——“今天我记录生活的视频就拍到这里了,剩下的我们明天接着摆(聊)噶。”
在这些视频里,吴封秀是在抖音和快手平台拥有30万左右粉丝的“吴大妹”。2018年12月22日,“吴大妹的日常”在快手发布了可福村的第一个视频。“好和睦的一家人。喜欢!”“羡慕你们这种生活。”……第一时间就获得网友的大量点赞。
在流传甚广的视频里,取大自然馈赠的植物,在古朴的农家屋制作手工美食,并用于孝敬长辈……吴封秀常常以自然界的植物打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成为粉丝口中的“好儿媳”。她为什么能在网络走红?因为可福村土地上丰富多样的蔬菜,又因为家里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情景,还因为一家人积极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
“可福村,是我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2021年春天以前,生活了3年的可福村一直是她视频的主角。在可福村这片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土地上,吴封秀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即懂得温暖自己和温暖他人。
还有几个人常常在她的视频中“客串”,脸上总挂着慈祥笑容的爷爷,对人随和的奶奶,做事认真的婆婆,还有礼貌乖巧的女儿小草莓和总是温柔看着她的丈夫。爷爷温暖的笑容常常定格在视频里,被网友称为“网红爷爷”。
可福村,地处巧家县白鹤滩街道北边,距县城2公里左右,660米的海拔及充沛的水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物产。除了一年可以种多季的蔬菜外,还有多样的水果,如火龙果、芒果、桂圆、荔枝、草莓、枇杷……应有尽有的可福村,让初来乍到的吴封秀看花了眼,直叹“这样的农村,哪是我认识的农村”。站在院子里,触手可摘的水果让人吃得嘴软,应季生长的蔬菜在这里四季可见。
2018年9月,怀孕的吴封秀回到可福村养胎。第一个“火”的视频正是回村4个多月后用手机拍摄的。当时,闲适散漫的乡村生活让她常常走进菜地。在新鲜诱人、绿色有机的蔬菜地里,她完成了第一个记录生活的视频。之后,她打算继续拍下去。
近半年时间里,吴封秀的视频反响平平。为了涨“粉”,吴封秀不断更换视频风格,拍“话题”迎来了视频的第二次“火”。就这样,2021年以前,吴封秀的视频不断切换风格,徘徊于“温”与“火”之间。
“涨‘粉’和变现是做下去的动力。一个人不会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何况是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吴封秀坦言,当不能变现的时候就想放弃,但身体已不受大脑控制了,因为记录可福村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算没有流量也想拍,“不然就睡不着。”当时,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吴封秀就做着微商赚取生活费维持着视频的拍摄。
吴封秀真正走红是从记录乡村日常生活开始的。
2020年底,抖音开始推送以“一个菜农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视频,风格模仿颇有人气的网络博主李子柒。从那以后,吴封秀的每个视频都上了热门,有时候能达几百万的播放量。
吴封秀虽嫁进了一个单亲家庭,但勤劳、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她很感动,她希望把这些记录下来。粉丝数达到二三十万之后,吴封秀告诉自己不能再随性而为,要做“质量好”的视频。爷爷奶奶出镜后,后台数据激增,粉丝发私信告诉她,他们喜欢看这个,这是他们羡慕的普通人的真实、幸福的生活。随后,吴封秀的家人陆续登场。
“展现我所有生活的视频才是完整的,现在我就在完善‘生活’这两个字。”吴封秀告诉记者,“美食已经成为视频附加的东西了,观众不在乎我吃什么,但在乎我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
再次点开“吴大妹的日常”,看似流水账日记视频的背后,是吴封秀对可福村的温暖依赖,是粉丝对乡土中国的情愫联结。
大寨村·守望乡土
1995年,吴封秀出生在巧家县一个叫大寨的村庄。大寨村坐落在药山脚下、金沙江东岸,热情好客、落落大方的大寨人,具有传统美德。
那个山村,很小。几十户人家,错落在前后两条沟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互帮扶,其乐融融。一家杀年猪,满村都香了,全村人都去吃“刨汤”;一家娶媳妇,全村办喜事;一家发丧,户户不动烟火,与逝者家人一起披麻戴孝;一家夜里有了病人,全村男丁壮妇会应声而起;来了客人,不必为措手不及而发愁,左邻右舍自会送来时令蔬菜;虽然大家都没有什么钱,却没人算计钱。故乡,是真正的“桃花源”。
这样的故乡,就是吴封秀记忆中乡情味很浓的故乡,也是大部分人留存的童年印记。
吴封秀认为大寨村和可福村不一样,大寨更多是“山上的生活”。12岁跟随父母离开大寨村的她,回忆里全是童年的美好画面,没有生活的艰辛。
8岁,要学会做饭、做家务;9岁,要到山野找猪草,学会煮猪食;10岁,要跟着父母捆扎烟叶,做煤灰炭。在昭通农村,这些家务农活是农村孩子的必修课程。
“印象最深刻的就属捆扎烤烟和做煤灰炭。前者,太辛苦;后者,太有趣。”5月15日,坐在安置房沙发上的吴封秀一边回忆,一边用手比画:做煤灰炭就像做馒头,用手搓成手一样大小的椭圆,然后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太阳底下等待日晒风干。她说,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烤烟叶的时候,守在柴火炉旁,妈妈扔几个红薯、洋芋在火炉里,姐妹几个静静地等待烧洋芋、烤红薯出炉。
2018年,吴封秀回到巧家。不过并没有回到大寨村,而是回到比大寨海拔低1000多米的可福村。
在大寨这块土地上,朴拙的宽容和力量仿佛家门前的山,不动声色,却无时不在。吴封秀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这种感觉。
在可福村的3年里,吴封秀常常奔走在2个村庄之间,一头是她的童年,美好但久远;一头是她女儿的童年,未知但真实。
在“吴大妹的日常”里,有一部分视频是属于大寨村的。同样也是记录生活,记录吴封秀父母的视频,记录老家食物的视频,记录变化中的村庄的视频。虽然老家的代表物品有千万种,但是老家的食物一定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因为味道最容易引起人的回忆。食物像是有一种魔力,你尝到第一口,就能瞬间带你回到过去和它相伴的日子。大寨村,一直是吴封秀很愿意与网友分享的话题。
走红后,吴封秀愈发变得小心翼翼。她会删掉视频里那些不如意、不连贯以及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尤其是户外拍的视频,人员比较杂,有些东西传上去就不太合适。为了避免遇到版权麻烦,她还在音乐素材网站买了会员。
她也开始斟酌接广告、直播带货的事。除了考虑自身视频风格与粉丝喜好,她甚至想到产品或品牌需要“达到国家安全规定”。在抖音、快手平台,可以查看到“吴大妹的日常”的橱窗里分别有商品127件、120件。
在这些商品中,昭通的农特产品比例占一半。
用《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台词来说,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记”“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不是也会在外地时,想念妈妈做的饭或者家乡的味道吗?好像吃到了,也就缓解思乡之情了。”吴封秀推己及人解释说。
“幸福村”·平凡之光
2021年2月28日,这个时间是吴封秀记得最清楚的时间。这天,她们家从可福村搬至“幸福村”——巧家县北门安置区4地块。
搬离可福村,吴封秀一家都舍不得。用吴封秀的话来总结,可福村土地肥沃、四季无霜、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农民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菜卖,番茄、葱蒜、小瓜、辣椒,种啥收啥,收啥卖啥,啥都可以换钱,生活还算富足。
吴封秀才在可福村生活3年都舍不得,就更别说在可福村生活了70多年的爷爷孔凡水。
“确认搬迁签字的时候,我家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见证过巧家这片土地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凡水深知每一次发展改革必定有人要做出牺牲和奉献,纵使内心万分不舍,但为了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孔凡水还是毅然签了字。
2021年3月14日,是孔凡水家老房屋被推倒的日子,他站在安置区宽敞的阳台上,眺望着故乡的方向,深陷的眼睛有点茫然又流露出期盼,像是在怀念过去,又像是在憧憬未来。
“幸福村”不是吴封秀现在“村庄”的名字,而是记者冠名的,以祝愿吴封秀一家在新的“村庄”延续幸福的生活。
搬家2个月后,吴封秀一家的生活才步入正轨——出摊做买卖。每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出摊日,都会让今年76岁的爷爷暂时停止对可福村的思念;每个清闲的时光里,爷爷都会把从可福村带回的农具擦拭一遍,或看着可福村的方向发呆……
2022年2月中旬,搬进安置区刚好一年时间,吴封秀一家一致通过租地种菜的决定。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他们就四处寻地、看地、租地。
可吃,可卖,可活动筋骨,可为视频提供素材,这些是租地种菜对吴封秀一家老小的好处。
不管是风水宝地的可福村,还是童真无限的大寨村,在吴封秀这里都渐行渐远了。面对未来,吴封秀有点迷茫,又有点兴奋。尤其是面对记者的提问:“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语形容现在生活的这个‘村庄’?”她若有所思之后还是回答“还不知道”。
“我们看了很多地方,不是没有水源,就是距离安置区太远,最后选定安置区后50米远的空地。”5月16日上午7时,爷爷孔凡水在菜地里采摘成熟的蔬菜。
从安置区侧门出来,左转步行5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吴封秀一家租的菜地。菜地里茄子、毛豆、糯玉米、秋葵等蔬菜应有尽有,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
“爷爷,现在还想念可福村吗?”
“不想啦!现在我不仅有地种,还离家近、离学校近、离医院近……满足啦!”
放眼望去,东拼西凑组成一亩左右的菜地,被爷爷打理得井井有条,爷爷真不愧是种菜的“土专家”。什么时候起垄?什么时候换种子?什么时候灌溉?爷爷一清二楚,他绝不死板种植,每种蔬菜都是科学管理、科学种植。
无论你离开土地多久,从乡间走出多远,总能感到隐隐有一根“脐带”连着你和乡村,这“脐带”如输液管一样,给你温暖和营养。爷爷就是一个离不开土地的人。
“种地人要有‘土运’才种得好地。”在爷爷的致富经里,要种好地,“土运”很关键,他就是有“土运”的人。听了爷爷一系列的介绍后,记者总结归纳他所说的“土运”,就是与土地的缘分,这个缘分就是你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及对水源的充分利用、种子的正确选择。
一会儿工夫,吴封秀也拿着她的手机到了菜地,准备和记者合作当天的视频拍摄。
吴封秀现在的“村庄”距离昭通3个小时的车程,距离昆明3个多小时的车程。现在,吴封秀并不打算离开这个新的“村庄”。“如果我把它丢了,那视频的感觉不就变了吗?去大城市不就是为了名和利?我在这里也能得到,为什么还要去呢?”
5月16日上午9时许,安置区斜对面的上空,一束光穿透云海,照耀在生机勃勃的菜地上,照耀在勤劳的爷爷的腰间,同样也照耀在“吴大妹的日常”里。
昭通日报记者:唐龙泉飞 谭光吉 莫 娟 文/图/视频
配音: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