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3-05-17 11:09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是昭通当前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工作任务。
一、突出先进思想引领
如今昭通城乡利益格局进一步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做好农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用共同理想信念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凝聚起来,是我们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武装人民群众的重中之重,通过创建各类载体,推动广大乡村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组织编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通俗读物,开办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广播电视网络节目,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说话,把深刻的道理用朴实生动的形式讲清楚,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通过组织宣讲团赴乡村巡回宣讲,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采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镇)、进农户,入耳、入脑、入心,用先进思想引领人民群众。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在广大农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乡村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发动起来,推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围绕“三个倡导”24个字,全面系统地开展宣讲普及工作,帮助人民群众准确理解其精神内涵。运用广播、报刊、电视、读物、网络、公益广告等传播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推动“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养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结合农村实际,重点围绕“法治”“勤俭”“孝敬”等主题,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三)大力开展形势政策宣讲。农村生产生活与形势变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形势政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强形势政策宣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加强农村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深入开展国情、农情的宣传教育,重点是要宣传好中央重视“三农”、支农惠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宣传好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等重要举措,宣传好昭通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要求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增强信心、凝聚共识。要围绕土地流转、农产品价格、农民工权益、征地拆迁等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解读各项政策措施,讲明相关背景和政策取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
二、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但在我市还有不少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文化生活依然是短板,无法得到有效满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统筹,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服务延伸,促进公共文化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融合,形成规模更大、成本更低、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少地方文化供给渠道不畅、文化产品不对路的情况,要建立各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供需对接平台,制订供需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更精准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充实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现有公共文化产品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把人民群众“要文化”和上级部门单位“送文化”匹配起来,创作更多反映农村基层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化作品,开展更多村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运用文化进乡村、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结对子,种文化”等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图书、文艺演出送到人民群众中间。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等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多渠道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三)激发乡村文化内在活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竞技、比赛、表演、展示等形式,举办乡村运动会、才艺展示会、文艺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搭建各类展示乡村文化和村民的平台。组织开展“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舞台”等系列活动,激发乡村文化内在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投资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社团、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机构承担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或管理。
三、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村群众移风易俗、建设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总抓手。要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推进基层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员工素质,涵养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树立行业新风。重点推动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工作特性的创建活动,着力树立良好形象,确保提供文明优质服务。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更加注重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乡村振兴、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以良好家风支撑起良好的社会风气。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乡村教师学为人师,行为规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做扎根乡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二)开展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围绕讲文明、有公德、守秩序、树新风,广泛开展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大力普及工作生活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坚持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集中治理、建章立制,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引导各村用好村规民约,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推广操办婚丧事宜“流程规约制、标准菜单制、礼堂准入制”等管理机制,在农村大兴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文明健康之风。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社会责任意识。普及文明交通常识,增强文明交通意识,克服各种交通陋习。
(三)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人民群众身边的典型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更有说服力。要推选最美人物、感动人物、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建立群众自荐、组织推荐、媒体发现等多种形式的发现推荐机制,扩大发现视野,畅通发现渠道。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各类群体的先进典型创评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榜样、干有目标。适应社会生活变化和人民群众接受习惯新特点,运用“故事汇”巡演、基层巡讲、公益广告、文艺作品等形式宣传先进人物,多角度、多层面呈现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倡导道德模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乡村社会治理。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民间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完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先进典型表扬、道德模范关爱礼遇办法,推广先进典型定期慰问、道德信贷等激励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张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