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坚定文化自信 践行时代担当

 2023-05-17 11: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时代发展之变,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课题,并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如“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大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和时代担当,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不断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为什么提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每个人,要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回顾中国近代发展历程,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一些人认为当时的中国“器不如人、制不如人,还有文化也不如人”。国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遭受严重冲击,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短暂的文化自卑危机期。这种文化自卑危机,在五四运动期间更为突出,当时有人就提出“汉字是我们前进的最大阻力”,甚至提出“要废除汉字”的口号,而这些人中就有我们大家熟悉的钱玄同、陈独秀、傅斯年等。他们认为,只有彻底废除汉字,当时的中国才能与世界接轨,才能与过去的旧时代、过去的封建礼教思想告别,这就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所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样写道: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这种景象直接影响大众心理,在当时媚外、自卑逐渐成为比较普遍的文化心理。直到新中国成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才进入重塑阶段,但是,不可否认,媚外、自卑影响之深,在少数人心中依然存在。“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外国的空气都是那么的甜美清新。”这样“崇洋媚外、以洋为美”的言论,依然会出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要切实涤除国人文化上的不自信,就是为了解决我国文化领域、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从党的十八大以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在国际舆论方面,“西强我弱”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以2013年为例。尽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网民已达5.64亿,但互联网信息80%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不到全球信息量的1%,这就造成我国当时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讲道:“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挨打”“挨饿”的问题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国际话语形势,我们需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坚定文化定力,文化自信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第二,是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第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三者有机统一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

首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之所以说它独特、突出,是因为中国文明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过。虽然它历尽艰难,但是依靠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上每一次都能衰而复兴,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今日之华夏,如果没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没有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在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考察,谈文化自信时,他讲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句话初一听是反问,表达的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比坚定的自信。

其次,是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魂”。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百年被西方列强侵略、压迫、剥削的屈辱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描述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三重困境。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为解决这三重困境应运而生。但是要解决文明困境首先要解决最大的国家困境的问题,然后是解决社会困境的问题,最终文明困境才能得以解决。从1921年到1949年,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得以解决,中华民族实现独立、中国人民得到解放。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谱系,这些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核,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促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动摇的基石。这些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再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蕴含着中国革命文化的底气,同时又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文化。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强国发展之路。今天,无论是获得国家勋章的时代楷模,还是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抑或是普普通通的感动人物,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风貌。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着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更铸就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回顾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文化建设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样写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今天,正是因为有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有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十足的底气。

三、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时代担当

我们今天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落在口头上,关键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关键是我们这一代人要践行自己的时代担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要求、新希望,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时代担当。这种担当,从大的时代要求来看,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种爱是建立在五千年中华文明赓续基础上的自信,是建立在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上的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上的自信。以小的社会责任而言,就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职责。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有这样一句成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己、对人、为家、为国、为社会。立足今日的昭通,正处于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期,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彰显的就是这个地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展现的是一个地方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自信。而古时的昭通是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今天的昭通更有“中国文学之乡”的殊荣,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这成为昭通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底气。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新时代继续展示“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昭通新形象。

同时,文化自信根本在于使用,文化自信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无论时代走向何方,唯有使用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历史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承载了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了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更是新时代开拓文旅产业发展的时代财富。昭通作为文化遗产大市,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大力统筹推进昭通古城保护修复项目,既是为了传承好昭通的历史文脉,守住昭通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也是为了打造昭通旅游新业态,激发古城文旅业的消费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道:“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关键是让文物活起来。今日的昭通,正在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大力挖掘内在价值,积极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我们作为昭通发展中的每一员,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践行时代担当,在讲好“昭通故事”、树立市民良好形象、传承昭通文化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 代伟鹏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文学 文化自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