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竹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2023-05-15 11:42  来源:云南日报

近年来,昭通市将竹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锚定产业链、利益链、生态链、价值链发力,做足“竹文章”,持续推进竹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振兴互促共进。目前,昭通市竹林面积达600万亩,覆盖8县50余万户农户208万余人,其中脱贫人口13.9万户59.8万人,实现竹农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

夯实产业链,从低效粗放向高品质转变。昭通市着力建强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全市有种竹面积超20万亩乡镇4个、10万至20万亩乡镇15个、5万至10万亩乡镇20个,通过有效管护和低效竹林改造,平均亩产提高100公斤,2022年产鲜笋30.58万吨,一产产值超过33亿元,综合产值近80亿元。推进精深加工,实现集约化发展。积极引进培育竹产业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竹笋加工、竹工艺品等,着力改变深加工环节生产粗放、技术落后、以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落后局面。全市引进竹产业企业28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并成立了竹产业协会。

扣紧利益链,闯出联农富农新路径。昭通市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各个生产环节联结起来,克服一家一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影响力不大等弊端。大关县向阳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集中流转管护模式,实现全村发展竹产业1.2万亩,户均拥有筇竹30亩以上,人均增收3000余元。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支部作为推动竹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通过村集体经济示范种植推广,引领村民大面积种植,破除农户不敢闯、不会闯的症结。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深耕生态链,坚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发展。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与竹产业融合发展,在赤水河流域(昭通段)计划发展竹产业14万亩,现已种植4.4万亩,全流域(云南段)经济林总面积达50万亩。推广林药、林菌等“全林经营、全林利用”模式,推进竹林生物多样性融合发展。推进生态旅游与竹文化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因势造景,挖掘竹林资源潜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让广阔竹山变成旅游资源,形成“笋从山中出、人在景中游”的竹旅产业融合新模式。

拓展价值链,推动全产业协同发展,建设标准化基地提质增效。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推动低效林改造,建设高标准竹产业基地,提升规范化生产水平。2018年以来新植基地300万亩,认证有机基地3个45.3万亩、绿色食品牌产业示范基地12个32.6万亩。强化融合发展实现多元价值。围绕大关木杆、镇雄碗厂、彝良小草坝、盐津普洱等10万亩以上规模竹基地,推进“一地多用、一地多效”经营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彝良县采取竹—菌材树种混交,保障天麻菌用材供给。大关县实施竹—黄蘖混交,发展中药材产业等,实现产业价值多元化。推进品牌建设提升市场影响力,全市认证有机商标7个、有机基地近60万亩。大关县、盐津县、镇雄县分别荣获“中国筇竹之乡”“中国方竹之乡”“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称号,“大关筇竹笋”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昭通方竹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正式启动申报程序,“镇雄云笋”等竹产品品牌效益逐步显现。

来源:云南日报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童博谣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