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扛实“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 ——昭通市推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3-05-12 10:40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地处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境内展布小江、马边—盐津、昭通—鲁甸等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频度高、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在夯实软件与硬件上下功夫,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和“事事抓在手上”的政治责任自觉,推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有新水平

今年昭通防震减灾工作的时间轴线上,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月13日,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

2月22日,市委召开防震减灾工作专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

2月22日下午,市政府组织开展了2023年全市地震应急演练,促进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各单位各环节熟读预案、熟悉流程、熟练操作。

今年以来,全市11个县(市、区)均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或桌面推演。

一次次专题工作安排,一次次“真枪实弹”演练,充分彰显市委、市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昭通市不断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思想建设,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工作规范化管理。市政府常态化召开专题会议、指挥部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形势、部署推进工作。市领导高频次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县(市、区)和指挥部成员单位主动推动工作落实,全市上下形成“防大震、抗大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十四五”以来,昭通市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相关要求,扎实推动地震灾害应对处置能力提升。2021年12月,出台《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十四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2022年7月,印发《昭通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为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依据。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在2022年1月完成市、县两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机构划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设置,印发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规则和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细则,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加强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气象、防震减灾等部门预警预报资源整合,加密震情监测频次,健全会商研判制度,确保工作履职到位。

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风险普查领导小组按省级总体要求,编制了《昭通市地震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各县(市、区)统一了思想和明确了工作目标。目前,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区划已完成,正在评审和修改完善中。下一步,将把普查成果通过各职能部门应用到地震应急救援、城市规划、重要工程选址、活动断层避让、抗震设防管理、房屋抗震加固优先级判定等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推动本区域内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重大工程、重要工程 (可能造成严重次生灾害或重大经济损失)严格实施地震安评制度,实现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设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预防宣传有新举措

每天12时左右,大关县的每个乡(镇)村组的广播喇叭都会准时播报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等相关科普知识,预防宣传教育的载体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因地制宜的宣传方式让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

近年来,在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市、县两级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宣传防震减灾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以及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以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等为平台,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5月6日,昭通市防震减灾局开展应急演练。 市防震减灾局 提供

每年5月12日,通信运营商都会向公众发布“防灾减灾日”公益短信。2022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期间,投放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广告曝光率超过30万次;在“11·6”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日,携手昭通广播电视台开展了主题为“减轻震害风险,共建和谐家园”的网络直播节目,播放量超过4.8万次,直播后群众反响良好,全面提升了民众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自救互救技能及对地震谣言的识别。

今年,市防震减灾局根据昭通实际制作了内容涵盖“地震基础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房屋如何抗震、如何应对地震、什么是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5个方面的音频宣传产品,11个县(市、区)7317个应急广播终端,在每天中午12点至13点、18点至19点之间播放,目前受众已达400万人次。

专群结合有新突破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的立足点和“重中之重”。全市防震减灾系统扎实推进地震短临预测“专群结合”全国试点、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等项目实施,市、县两级政府整合资源,加大专项投入力度,在地震监测仪器设施改造升级,学校等重点场所地震预警终端安装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近年来,在市、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昭通市不断夯实防震减灾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昭通自建了17个测震台站、31个地球物理场观测台站,有含37个子台的测震台网实时监控大地脉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在昭通有17个基准站、25个基本站和190个一般站,可实现“秒级预警”和“分钟级烈度速报”。未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还将在昭通建设57个测震台站、10个GNSS观测站、2个地球物理场观测台站和1个野外保障中心。2023年,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对部分老旧监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市防震减灾局会同教体部门集中研判学校地震预警终端全覆盖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完成了学校地震预警终端建设方案,全面推进地震预警终端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4月30日,全市共计安装地震预警终端2461台,其中学校安装2212台,全市中小学地震预警终端覆盖率达100%。此外,市、县两级政府以及应急、防震减灾、教体、消防、武警等部门共安装249台地震预警终端。为139个乡(镇、街道)配备卫星电话,解决了断网情况下的信息传输难题;先后整合资金1.09亿元和3.3亿元,建成投用占地79亩的“云南省水域救援训练基地”和占地100亩的国家水域救援实训基地项目一期,已承办全国、全省、全市各类救援队伍培训班55期,6000余人次参加,创建了应急救援“昭通品牌”。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上,由市防震减灾局牵头,制定了《昭通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方案》,推进“一张图”建设工作。在每个村加强场地统筹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收集整理各建制村的现有和规划新建的应急避难场所、直升机停机坪数据,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一张图”建设工作。目前,数据已基本收集完毕。

昭通市作为中国地震局“地震短临预报专群结合研究”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新时期地震群测群防新模式,开展了可视化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目前,在巧家、永善、大关、威信和绥江建设的包含4个二氧化碳观测点、5个地下流体水质观测点、1个水位和水温观测点等10个宏观观测点已投入运行,切实扩展和丰富了昭通地震监测项目,提升了宏观观测效率,为专群结合新模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队伍建设有新面貌

在队伍建设上,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培训与演练,让全市的应急救援队伍展现出全新面貌。

在常态化抓好全市34支2400余名应急队伍培训演练的同时,坚持专兼结合、军地协同,将军分区和武警支队纳入指挥部成员单位,充实应急救援力量;注重加强基层民兵应急队伍建设,配齐救灾器材,完善战备方案,强化应急演练。加快“第一响应人”培训步伐,昭通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于2018年启动“地震灾害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2018—2022年,一直由省地震局“第一响应人”教官和昭通市选派培训的“第一响应人”市级教官采取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11个县(市、区)所辖乡(镇、街道)相关人员和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业务人员开展培训。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地震灾害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拓展到村一级。11个县(市、区)防震减灾局已派出22名骨干参加省地震局组织的“地震灾害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计划整合应急、住建、卫健、防震减灾等部门教官力量对村(社区)进行“地震灾害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切实提升“末梢”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坚持以演练促实战、以演练促提升,突出重点区域、重要场所,每年市级和11个县(市、区)2786所学校全覆盖完成1次以上地震应急实战演练,同步落实乡村“第一响应人”责任,常态化开展群众避险转移演练,使应急预案更加完善,指挥体系更加高效。主动配合应急管理部和省委、省政府开展“应急使命·2023”演习工作,并结合市情特点,同步增设断水、断电、断路、断网“四断”演习课目。

同时,积极抓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全面盘点现有粮油、帐篷等物资储备,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市、县两级安排资金4000万元,新采购和储备一批帐篷、衣服、大米等应急物资。目前,全市物资储备和省级物资代储基本能应对中强地震灾害和各类自然灾害的紧急调用,可满足3万人转移安置需求,重点应急区能满足10天用度。同时,进一步优化重点区域、偏远乡(镇)救灾物资布局和储备,提升储备效能和投送能力。

通过不懈的努力,昭通市扛实“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不断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力度,以建制度、强队伍、兴基地、夯基础,使防震减灾工作得到了质的提升,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昭通日报记者:毛利涛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